身份證、地鐵卡、電影票…生活在小坡的大家肯定都知道這些常見物品長什麼樣子。但是你們知道嗎,這些物品在小坡半載歷史中都經歷了「改頭換面」,以前可不是現在這幅模樣的。
今天小紅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新加坡常見物品的今昔對比:
1. 電影票

第一張圖是一張1972的電影票,除了有部分手寫內容之外,其實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電影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最大的不同應該就是價格吧,以前看電影居然只要3新?!
2. 身份證

以前新加坡的身份證是塑封的,但是兩張塑料膜夾著一張紙,也沒有改變身份證異常「脆弱」這件事。而且以前的身份證比較大,塞不進錢包里,非常不方便。
3. 護照

當年新加坡剛宣布獨立的時候,除了辦法正常的護照,還有另外一本「藍色護照」,專門用於來往新加坡以及西馬地區。
不過到了1994,政府就停止頒發藍色護照,紅色護照變成了新加坡唯一的護照。
4. 公交車販票機

以前新加坡的公交車販票機被叫做「Fare Validators(車資驗證器)」。
80年代的新加坡,乘客都需要把車費投進這個機器中,然後一張車票會被「吐」出來。要是在繁忙時段,沒提前準備好車費的話,可能會被別的乘客趕下去吧

雖然現在販票機的功能沒變,但是因為大家都選擇使用易通卡,大大減少了「上車繳費」的時間。
5. 公交車票

說了公交車販票機,自然要說一下公交車票。
60年代還沒有販票機的時候,新加坡的公交車車長(Conductor)需要親自把票給乘客,並在乘客上車的車票上打一個洞來標註他上車的車站。也就是說一輛公交車需要兩位工作人員,一個司機,一個專門負責車票的車長。
6. 易通卡(Ezlink)

以前人們需要單獨辦一張易通卡,用於乘坐公共運輸,而且設計也不是很好看。現在易通卡不經推出各種各種好看的設計,同時易通卡這個功能也被添加許多銀行卡中,很多時候我們出門只要帶一張卡就好了。
7. 駕照

你能想像駕照是一張單薄的紙嗎?雖然好像不是什麼值得抱怨的事,但是要是洗衣服的時候沒掏出來……
新加坡以前的駕照,除了材質不同,駕照持有人每1-3年就需要的更新一次(難不成都被洗掉了?)
8. 地鐵票

2013的時候,地鐵票才換了樣子。
如果那個時候你已經在小坡了,你就會知道以前的地鐵票是可退還的。到達目的地後,把這張綠色的卡票退回售票機就能拿回1塊錢。偶爾發現包包里有一張忘記退還的地鐵站,總覺得自己賺了1塊錢

9. 錢

第一任總統Yusof bin Ishak絕對是大家公認的「新加坡第一帥哥」。
1984年的「船系列「錢幣,寓意為向新加坡的航海歷史致敬。與現在流通的」第一帥哥系列「,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1塊錢紙幣了。
10. 校鞋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的中小學需要穿統一的校服,而鞋子方面大部分學校則是要求學生穿白色的運動鞋。 可能是受流行文化的影響,現在新加坡的學生大部分都會選擇穿類似圖中的帆布鞋。
11. 出生證明

除了顏色,新加坡的出生證明這些年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只不過以前的出生證明使用打字機填寫的。
12. 健康手冊(Health Booklet)

另一樣伴隨新加坡人長大的東西,就是健康手冊。這本健康手冊記錄了新加坡人從小到大的健康檔案,從出生時的腳印到疫苗接種記錄,都在上面。
13. 投影儀

新加坡的學校運用的教學工具與國內其實大同小異。很多90後應該還記得圖上這種投影儀,老師還需要用專門列印在透明紙上的教材。加上體積龐大,搬來搬去非常不方便。而現在的投影儀一般都裝在沒個教室的天花板上。
14. 教科書

雖然我們不太清楚這些新加坡教科書的內容有些什麼變化,但是至少現在封面上的圖案可是好看多了。
15. 10 years series TYS

這個TYS是什麼呢?其實有點類似國內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系列,不過是集合過去10年的曾考過的題目。所以這個TYS覺得新加坡學生的噩夢。
16. 國慶節禮包

每年新加坡國慶慶典,除了表演和煙花,人們關注的就是國慶禮包了。
1997年的禮包看上去其貌不揚,但是近年來的國慶禮包不停參考流行元素,2016年的」塑料小書包「完全可以當成流行單品來使用。
出來外表,禮包內的東西也是與時並進,除了小零食以及飲料,還有一次性紋身等,甚至還出現過洗衣液!(聞到了植入的味道)
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的今昔對比呢?
快來和紅領巾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