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人生的大考之一高考結束了。通過數據可以看到,今年報名高考的人數是近十年來首次突破1000萬,對比2018年高考人數凈增25萬,對比前幾年每年200萬以上的增幅,今年高考的人數不算增加太多。

高考是人生必經之路嗎?
在我看了高考學生們的故事之後, 就目前來說,成就教育公平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學生不在少數。在教育資源匱乏的、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多少學子寒窗苦讀就為未來有一日,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回想起來,我參加完高考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對於我來說,高考確實幫助我實現了自己的很多人生理想。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有了高考這個平台,得以進入大學,擁有更好的資源,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增長自己的見識,認識優秀的同學,得知這個世界有多廣闊。
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高考只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站,這一站是很重要,但是他並不意味著,我們錯過了這一站,我們以後的人生就沒有那麼多美麗的風景。決定我們自己人生走向的,是在於我們在逆境中如何待人處事,如何挑戰自我,我們的心態和我們面對各種挑戰的態度。

新加坡管理學院SIM每年也會迎來眾多參加完高考過來就讀的同學,在大學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不管你是在國內大學就讀還是在國外大學,同學們都會感到困惑和迷茫。
對這樣的時刻,我也深有體會,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
甚至有的學生是直接就讀SIM的文憑課程,他說:「天啊!我高中同學在大學裡面整天很輕鬆,怎麼我感覺這樣累?怎麼感覺每天都有很多作業要做?很多論文要寫? 」

不一樣的教育體制,確實會催生不一樣的人才。而OECD(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21實際人才的定位則更為清晰。

1.思維方式,即創造性、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決策和學習能力
2.工作方式,即溝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
4.生活技能,即公民、變化的生活和自身職業的轉變;個人以及社會責任。
其中,OECD強調,無定式的複雜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最為重要,這些能力都是計算機或者是AI無法輕易取代的。
新加坡秉承西方的教育體制,注重對學生思維模式的培養,也是它一直以來受到眾多中國學子青睞的原因之一。

SIM為學子們提供豐富的課程以及專業供選擇,高三畢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入讀我們大專(Diploma)課程(相當於國內大一課程),一年內完成課程即可繼續升讀SIM的合作英國、澳洲院校繼續入讀本科課程。而SIM合作的澳洲和英國院校,在世界排名中,甚至占據比眾多985院校更為靠前的位置。

具體申請的要求:
1.高二結業,各科平均分60%以上
2.高位中畢業,各科平均分60%以上
3.擁有雅思5.5分或以上成績(雅思4.5和5.0可以以語言課程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