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中旬破獲的28億新元洗錢案至今仍餘波蕩漾。
除了引發各界對不法分子「借新加坡洗白」(Singapore-washing)的質疑,對近年來逐漸展示本區域首屈一指避險天堂架勢的新加坡,也形成一種左支右絀的兩難局面。
當局對家族辦公室的審批變得更為嚴謹,甚至不惜拉長整個審批過程的時間,目前看來就是28億新元洗錢案的後續影響之一。
《金融時報》11月19日的一篇報道引述金融及法律專家說法,指家辦審批的時間變得更長,甚至可能長達18個月。但也因為如此,或將導致一些本來有意入駐本地的家辦打退堂鼓。
據報道,外國投資人等候家辦成立的時間變長,除了歸咎於現有申請個案的積壓,當局推出更嚴格的標準,以及更嚴謹的審核過程都是主要因素。

我國執法單位今年8月破獲有史以來最大宗的洗錢案。(新加坡警察部隊)
一名不具名的新加坡律師指出,28億洗錢案東窗事發後,「所有人都變得更謹慎」。
「有人告訴我,如果你來自特定地區,那就得做好等待時間長達18個月的心理準備。」
投資者服務公司IQ-EQ私人財富領域的商業發展主管巴尼亞(Sudip Baniya)則稱,今年本地家辦的註冊數量已經放緩,其中又以來自大中華地區減少最多。
本地律師行Bayfront Law董事Ryan Lin也發現相同趨勢。他說,相關交易數量少了20至30%。
Dentons瑞德律師事務所營運長兼高級合伙人劉家銘則指出,在更嚴格的新條規下,更多外國家族選擇在其他領域如股票市場投資,因此家辦增加的速度預計會在未來幾個月放緩。
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說法,當局持續接收到大量的單一家辦(Single Family Office,簡稱SFO)申請。一般而言,從所有完整資料繳交算起,大多需要九個月至一年的處理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金管局指出,由於2022年和2023年稅務津貼的門檻變得更嚴格,加上今年8月偵破的28億新元洗錢案觸發了更嚴謹的監督過程,審核時間確實有所延長。
根據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陳聖輝10月3日在國會揭露的信息,28億洗錢案其中一名被告就是一個家辦的董事。該家辦在向金管局申請稅務津貼時,當局並未在核查過程中發現疑點。
有鑒於此,金管局將檢討內部程序,並將在必要時收緊相關條規。
本地的金融機構也加強了對客戶的審查,尤其是擁有多本護照、原籍中國的客戶。

相關稅務津貼門檻提高,以及28億新元洗錢案爆發後,金管局審核家辦的時間有所延長。(聯合早報)防堵機制須張弛有度
28億新元洗錢案引發不少檢討聲浪,但也有聲音認為這反而印證了新加坡反洗黑錢機制的完善。
阿聯反洗黑錢和反金融恐怖主義的最高官員哈密·埃爾·扎就認為,搗破28億新元洗錢案是個「具有全球意義」的行動。
但這起本地有史以來最大宗洗錢案所帶來的其他負面觀感,也不可不察。
畢竟在外界看來,把「壞人和黑錢放進來後」,才後知後覺展開行動整肅,終究不如一早防範於未然,把壞人和黑錢杜絕於新加坡的大門外來得乾脆利落,令人信服。
尤其是隨著28億新元洗錢案被告吃香喝辣的情節,被攤在陽光底下受人檢視,廣大普通民眾近兩年深受生活費上漲折騰,無疑更容易衍生不滿情緒。
這種情緒若無法有效消減,恐怕隨時都有可能形成過度仇富的民粹氛圍。

一輛與28億新元洗錢案有關的保時捷911跑車日前在其中一名被告租住的優質洋房被拖走。(海峽時報)
作為一個以金融業為經濟主幹的金融城市,家辦領域對新加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中的平衡必須如走鋼索般步步為營。
就如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10月3日在國會所言,沒有任何審查程序是萬無一失的,但公眾也必須十分小心,避免出現任何「本能反應」(knee-jerk reactions)導致新加坡商業環境對外國人過於不友善。
「我們應該保持明智。大部分人都不是洗黑錢分子或罪犯。如果我們把規定訂得太緊,那極大部分清白的申請者就會遭受不必要的懲罰,而真正的壞人依然會找到辦法鑽漏洞。」
犯罪團伙手段越來越高明,當局勢必花上更多心力,動態防堵相關漏洞。但與此同時,又要避免新加坡的「親商美名」被收得太緊的條規所累,把乾淨的人和錢嚇跑。
這當中的微妙平衡,將是越來越嚴峻,卻不容忽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