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新移民家長抱怨說:我的孩子在新加坡長大,並不擔心英語水平,反而要擔心華語。

雖然新加坡奉行雙語教育,不會讓孩子丟失說母語的能力,但他們好像更習慣於說英語,對英文的使用也更有信心!

最新調查:本地年輕人英語/華語信心程度42.2% VS 45.6%
最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NIE),公布了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
本地華族年輕人中(18-25歲),對英語和華語的自信心程度,分別為42.2%和45.6%。

年輕人對華語自信心超越了英語!
還挺意外的吧!調查人員也是一臉震驚,還反覆查證數據來核實結果。
其實這項調查很有趣,不針對語言水平,僅僅針對「語言自信心」。

但「語言自信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人們對於使用這種語言的主觀意願,比方說你平時習慣的語言,或者你更願意開口說的語言,一定是你最有自信,覺得自己掌握最好的。

華語重回C位大概基於三層原因
什麼情況?華語好像重回C位了?!研究發現,本地年輕人重視華語,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更有母語優勢
在接受調查的年輕人中,他們很多人認為,華語雖然通常是非正式場合使用的語言,但他們說得比身邊人好,所以使用起來比較有信心。
而英語是官方或職場正式語言,與他人比較時,自信心會受影響。

2、對雙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學習一門語言,時間久了大家會發現,自己不僅僅是掌握了一個溝通工具,更是獲得了一種新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這是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傳承母族文化,讓自己多一種思維模式,也是本地年輕人的一層考量。

3、中國崛起,學華語更有利於事業發展
當然也有務實考量,近幾年中國的崛起,讓本地年輕人感覺到掌握雙語的實用價值——對事業發展有利。
01 2021初院分數段 新加坡教育部公布 2021年新加坡各初級學院的分數段


恭喜取得好成績、 並且成功進入 自己心儀學校的同學們!

可落榜的同學 也完全沒有想像中 那種哭天搶地 不肯接受的悲傷

要知道 初級學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 O水準的這場考試 就相當於國內的中考

試想: 如果你在國內 各中學錄取分數線揭曉後 你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考上中學 你該有多崩潰 該有多絕望? 新加坡沒有考上初院的學生 憑什麼這麼淡定?!

02 競爭也不小 絕非如此 本地有一個流行詞 叫「kiasu」 直譯是「怕輸」 就是形容新加坡人 事事爭先的性格

O水準最終成績 是學生各科成績 按等級加總後的結果 比如你英語拿了最優秀的一等,即A1 那麼你英語這一項就積1分

要考初院
就需要考6門課 每門課最優1分 最差9分 有人可能要問 這麼算,最少也有6分 為什麼有的學校會要求4分、5分? (如華僑中學、萊佛士初院)

這是因為 還有一些「減分」項目 比如社團活動等 全部拉滿 最多可以減6分 所以真正的學霸,可以拿「零分」 換言之 要進這些神仙學校 全部科目A1 只是基本操作

減分項目 乍看是福利 其實意味著 學生可以競爭的項目更多了 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 一項都不能落下

03 競爭≠成績 這麼說? 新加坡豈不是比中國還注重成績? 這其實是很多對新加坡教育 一知半解的人常有的印象 對新加坡教育系統的認知 很容易經歷這樣的過山車 從完全不了解 覺得國外的教育肯定比國內的輕鬆; 稍微多了解一點又覺得 「天吶」 「新加坡這推崇精英教育的國家」 「比中國更看重成績」 但是 你真正吃透了 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精髓時 才會明白: 競爭激烈和注重成績 不是一回事

我們為什麼害怕成績差? 競爭不等於成績, 不然體育競技最激烈, 為什麼沒有人說體育差? 原因是這兩個後果我們不喜歡: 一是我們不喜歡被逼著 在我們不熱愛、 不擅長的事情上競爭 二是我們不喜歡 一旦競爭失敗, 就沒有退路

良性的競爭 才是勝敗乃兵家常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長所短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這一輩子 在每一件事上都是贏家 不給被淘汰者、失敗者和落後者 喘息與出路 要麼永遠為王 要麼一敗塗地 一將功成萬骨枯 才會讓人覺得: 在這樣的體系中無法呼吸

04 正確認知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競爭雖大 但不存在一考定終身 不存在唯一的升學路徑
不存在被鄙視的升學去向 這才是新加坡教育的精髓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為什麼O-level成績 上不了初級學院的學生 不會哭天搶地 因為在新加坡 初級學院根本 就不是唯一的出路

O-level升初院 初院再A-level考大學 本來就是只給極少數 在學術上很有天賦的學生設計的路線 是因為沒必要 讓那麼多人都走學術的路 O-level的成績不僅可以用來申初院 還可以用來申理工學院(poly) 可以用來申新加坡技校(ITE) 可以去申請優質的私立院校

甚至在新加坡 你可以根本不考O-level 比如難度更低 但國際認可度 完全不輸O-level 的IB項目 事實上 新加坡報考O-level的學生 就在逐年減少

誠然 國內教育理論上也有分流的處理 初中考不上高中,可以上職高 大學不理想,有大專 可是捫心自問 有幾個家長發自內心的願意 讓孩子去上職高、讀大專

制度上 路徑雖然有 觀念上 若不想被人嘲笑 卻還是只有千軍萬馬獨木橋的老路 而在新加坡 尤其是真正和本地人接觸過後 你就會發現 聽說你是理工學院的畢業生 你沒考過O-level 他們甚至都不會有任何異樣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