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新加坡雙語教育制度的「產物」,年輕華族家長理應能讓孩子在雙語環境成長。但本地調查顯示,他們對培養雙語孩童的態度積極,但行為消極。

調查發現:
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
家長誤解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
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助理主任兼中文系主任胡月寶說,
英語作為本地主流用語,家長有上述心態無可厚非,但常見的誤區是,多說華語會導致孩子的英語退步。
尤其孩子入學後,成績成為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平衡接觸雙語的標準。家長往往一發現孩子的英文成績退步,就改為講英語。

她建議家長調整思維,以整個社會語言環境作為衡量。
「大環境以英語為主流,家裡就應多講華語……如今小學華文課時只占所有科目課時的兩成,既然孩子多數時間講英語,不會因為在家多講幾句華語而影響英語水平。」
專家:家長堅持講華語能打開自然習得空間
有些家長自認華文水平不夠高,選擇不同孩子說母語。教育專家強調,家長能講華語就應堅持多講,打開語言自然習得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在學校的雙語教學。

胡月寶副教授說,語言學習有兩個方法,
一個通過正規學習;
另一個則是自然習得(acquisition),通過多接觸而習得語言,是「最無痛」的方法。
她指出,新加坡不同於英美國家的單語環境,周圍有很多華文資源的存在,包括電視、電台節目,以及報章和繪本等。
「有家長會說,她的孩子沒有時間看電視,華文學不好,只好送他去補習。」

胡月寶不否定補習的作用,但強調它主要是正規學習。
學校已有很多這方面的學習了,我們應擴大語言自然習得的空間,而不是讓孩子做兩次學習………如果跟不上進度,可以送補習班。
但如果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還是學不好,或許不是能力或教學問題,而是習得空間不夠,讓他不具備消化學校教學內容的基礎。
雙語教學的新加坡,對留學生也有優勢
研究顯示,幼兒從小就接觸雙語甚至是多語,不但不會混淆,長大後還能夠在雙語、雙文化世界遊走自如。
在新加坡,我們可以看到與自己一樣黃皮膚黑眼睛的新加坡學生,既能夠說出流暢的英語,又能說出標準的中文。所以,在新加坡,英語不是一門課,而是一種能力,「雙語言」交流的能力。

新加坡的官方用語是英語,在整個小學到中學的課程當中,學校的全部課程用英語授課,華文作為第二外語教學。這意味著到新加坡讀中小學,學生能夠在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同時又不會遺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發表感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已超過英國劍橋對全世界大英國協國家中小學教育的要求」。
在這樣的留學環境中,你還用擔心英語或華文成短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