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日)是西曆上辭舊迎新的一年。但新的一年,對於在新加坡的外籍工作人士,卻不一定是「美麗的一天」。 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在臉書發表貼文,表示她在2019年期間,收到了許多有關職場聘僱歧視的控訴,讓她「於心不忍」。因此,人力部將在今年致力於提高工作場所的公平性,將於兩周內頒布細則,保障新加坡人的工作機會。

具體來說,新加坡人力部將更新「公平考量框架(Fair Consideration Framework)」,遏制僱主在招聘時對新加坡人的歧視,同時給予那些給新加坡人公平機會的僱主更多支持。 所謂公平考量框架,於2014年9月推出。當時,正逢新加坡人對於一些高薪專業工作被外來人才「搶」掉表示不滿。 有了框架後,外來人才流入新加坡的速度確實也呈現出放緩趨勢。

在新加坡的外籍員工數量近年來相當平穩,圖源:The ASEAN Post 框架要求新加坡公司在聘請外籍員工前,應公平考慮新加坡人。有意雇用外籍專業人士的僱主,只要公司員工人數超過25名,所要招聘的崗位月薪少於12000新幣,他們都得在職業庫中刊登至少14天的招聘廣告,才能為外籍人士申請EP准證。

職業庫由新加坡政府建立,刊登的工作一般要求申請者有公民或PR身份 2019年3月,新加坡有350家公司因為沒有優先考慮招聘新加坡員工,而被列入公平考量框架的觀察名單。這些公司為外籍員工申請就業准證時,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核。 從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已有2300份EP申請被當局拒絕,或是僱主自行撤銷。 針對楊莉明的貼文,網絡上許多人對此點贊,並認為實施才是更關鍵的步驟。

「很喜歡這個主意,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實施。」 也有人對此不太認同,覺得新加坡人不比外籍人士更有競爭力。

「在同樣的薪水下,僱主可能最終無法吸引到新加坡人,外籍勞工願意接受低於市場水平的工資,因此仍然存在大量需求。」 還有人提出了更細的建議,認為人力部應該確認行業內聘請外籍人士的範圍。

「對白領類的工作收緊是對的,但是如果你想收緊藍領類的工作,那就是要讓那些小企業關門。」 楊莉明在貼文最後表示,政府會支持更注重工人權益的企業,努力地讓工作變得更加公平。

其實這已不是楊莉明第一次就新加坡勞工政策發聲。去年8月6日的國會會議上,她就曾經代表政府部門重申新加坡將全面縮緊外勞政策的事實。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對外勞政策「動刀」。
縮減外籍勞工配額
早在去年2月公布的《新加坡2019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就表明將在兩年內分兩次,把客工比率頂限從40%減少到今年的38%,往後將會進一步縮減到35%,以減少新加坡對外勞的依賴。

一直以來,為了保證本地人的就業,新加坡對於公司聘請外勞的數目(EP除外)是有配額限制的。服務行業公司的SP准證持有者只能占公司總員工的15%,而其他行業的SP配額是總員工的20%。WP的配額不同的行業差別很大。
提高「充人頭」門檻
從去年7月起,僱主聘請的本地員工,月收入至少要1300新幣,才能當做一個「人頭」,來計算僱主可聘請的外勞人數,這比之前的要求高出100新幣。而月入650新幣至1300新幣以下的本地員工,可算作半個「人頭」。 按照製造業的配額,僱主每聘請4個本地人,才能聘6個外勞,而這4個本地人的月入都要達到1300新幣。而這6個外勞中還規定,只能有一名中國國籍的WP,一名S Pass的國籍沒有限制。

申請費用更高
除了配額縮水,從2019年4月1日起,新加坡的工作準證申請費、發卡和更新費統統漲價! 在EP、SP和WP三種工作準證當中,價格漲幅最大的是EP,其中申請費漲價35新幣,發卡和更新費漲價75新幣。WP所有費用漲價5新幣,漲幅最小。

除了上述工作準證,家屬准證、長期訪問通行證等的辦理行政費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持有這些准證也是可以在新加坡工作的。

提高申請費用也是在向公司敲鐘提醒,申請准證成本高,對外籍員工的准證申請要更為慎重。
准證最低薪資提高
新加坡工作準證最低薪資門檻不斷上升。
2017年1月1日開始,新加坡的EP准證申請門檻從3300新幣升至3600新幣。
2018年開始,新加坡政府SP門檻從2200新幣漲到了2300新幣,明年1月份,將會再漲100新幣!
再加上,SP的人頭稅330新幣/人或650新幣/人,等於說,要僱傭一個SP,公司至少要花費將近3000新幣!

申請准證更費時
在過去,EP的審核時間為1-3周,一般10天左右便可辦理成功;而現在,EP准證的考核時間要在三周以上。 對於EP、SP工作準證的辦理考核也越來越嚴格,需要人力部花更長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核對審批、跨部門調查,如查看稅務局個人資料、向申請公司要求更多的申請資料等,這也意味著辦理准證的成本增加。

昨天,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公布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18日公布。不知道今年新加坡對於外籍勞工的相關政策,還會不會有所變動。 不過,按照楊莉明臉書上放出的信息,看來近期新加坡的外國人才引進政策,完全沒有放寬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