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年前,元朝航海家汪大淵的《島嶼志略》記載了單馬錫島上有華人居住。新加坡河口考古發掘的許多宋元陶瓷碎片,以及萊佛士登陸前的新加坡已有華人存在的記錄,都顯示華人與新加坡早有淵源。
1819年新加坡開埠,不但是新加坡歷史的轉捩點,更是華族及其他友族和新加坡融合成為命運共同體的新起點。
在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末到新世紀初,先後有三波華人移民潮(其他友族移民情況也大致相同)南來,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成為新加坡華人。第一和第二波華人移民,以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的福建及廣東地區族群為主,還有部分早期的區域華人移民,形成新加坡華族的主體;第三波移民主要則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許多新移民,豐富了新世紀新加坡華族人口的內涵結構。
200年來,新加坡華族在經濟、社會、文化三大層面,對新加坡的成長和國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
華族與新加坡經濟
19世紀的第一波華人移民,有華工也有華商,並迅速發揮華人最擅長的經商精神,奠定了新加坡作為商埠經濟的基礎。
早年南來的各大方言群,如閩南人的航運與貿易業、潮人的貿易與種植業、粵人的工商與服務業、福州福清與莆田人的交通與木材業、客家人的中藥業、瓊人的餐飲業等,均各具行業優勢,整體構成一個商埠或城市經濟規模。
如19世紀閩人領袖陳金鐘(1829年至1892年)是新加坡最大的米商、潮人領袖佘有進(1805年至1883年)被譽為新加坡「甘密王」、粵人領袖胡亞基(1816年至1880年)的洋貨供應事業等,都是各行業的領袖人物。
20世紀上半葉前期,第二波華人移民及早期移民的後裔,更以初期資本積累,結合西方技術及經營模式,除了繼續經營傳統的種植業與轉口貿易,也開始進軍銀行業和保險業,以及產品加工業,如橡膠加工、生產鳳梨罐頭、還有水泥、火柴、肥皂、食品等早期工業經濟。
這時期也出現有華人資本集團性企業,如林秉祥(1873年至1944年)1911年創辦的和豐集團,就是擁有銀行、航運、水泥、鋼鐵、大米以及信局、種植園等多種經營的大型企業,形成多元化經營的大規模企業經濟。
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後,20世紀下半葉,新加坡華商更全面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策略,積極轉型,成為新加坡經濟結構重要的民間基礎與成長力量。
華族與新加坡社會
以血緣與地緣為基礎的華人宗鄉組織——會館,在建國前150年的漫長歲月里,一直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結構里最重要的功能組織單位,積極發揮族群自助、自律、自治的多重功能。
早期的宗鄉會館基原是各方言幫群本身的互助組織,相當於族群的社會安全網,成為維持新加坡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重要支點。
隨著時代發展,本地華族會館更延伸發展多樣化的社會功能,在社會、經濟、文教、福利等各方面扮演積極角色,形成民間重要的社會凝聚力、動員力量及發展動力。
例如推動文教。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新加坡華族通過會館進行社會動員,創辦了數百所學校,建立起一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民間教育體系,並讓重視教育觀念深入民心,為新加坡建國後的教育事業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以各方言幫群為基礎的宗親組織,並不固步自封,而是很早就有跨幫群的合作意識與實踐,如在20世紀初由粵閩潮瓊各幫合作經營的慈善醫療機構同濟醫院,以及1906年由所有華商人合作創辦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業緣組織的各行業公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跨幫群色彩。
雖然宗鄉會館並非經濟組織,但會館與各種業緣組織的人事往往高度重疊,所形成的人際關係網絡,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具有積極作用。
百年來華族各功能組織所形成的社會結構,為建國後的新加坡社會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
華族與新加坡文化
200年來,新加坡華族在經濟、社會、文化三大層面,對新加坡的成長和國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
華族為新加坡四大種族之一,華族文化自然成為構成新加坡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
儒家文化,是華族文化的主軸,但因社會環境不同,新加坡華族繼承的傳統政治觀念與儒學部分有限,主要是個人倫理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東方的價值觀念和人生哲學。
儒家倫理很重視人際秩序與責任義務,強調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由個人和家庭、社會及國家,均貫徹這一價值觀念,形成了一種穩定的社會結構。
儒家倫理所講究的個人道德修養,還包括勤奮、節儉、自律、推己及人的道義精神。
新加坡華族文化,也具有移民文化的兩大精神。一是適應與包容。移民族群定居異域,不但須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也必須和共同生活的其他友族和諧共處,這就包括了善於妥協與包容,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
二是改變與創新。移民族群的生活環境,與祖居地不同,許多傳統必須因時制宜而調整或改變。例如源自傳統宗法社會體制的宗親組織,在本地就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伸縮性。能自我調整與改變的務實精神,往往就是推動創新的動力。
200年來, 新加坡華族文化,和其他友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今天的新加坡文化和精神風貌,成為我們寶貴的的文化基因和新加坡精神。
(作者是本地作家、前新聞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