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加坡是一名學生,那應該是個學霸,不只在科學、數學和閱讀等方面稱霸,就連在「國際化素養」(Global Competence)這個新指標中位居榜首。
國際化素養是什麼?簡單來說,國際化素養就是有關全球性課題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國際化素養越高就越能成為一個良好的世界公民,是全球化世界中至關重要的素質。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會進行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2018年在科學數學等「硬技能」之上,首次加入「國際化素養」作為評估項目。來自本地中學的6676名15歲學生參與了調查,新加坡學生在27個國家和地區中得分最高。備註:2021年的評估結果還未揭曉!
本地學生的國際化素養為什麼會比其他國家來得高?在哪方面有待進步?
學生自覺認知適應能力不強 無法應變不同情境

學生自覺認知適應能力不強 無法應變不同情境
雖然本地學生基本上懂得與其他文化的人交流,但他們自己覺得在應對不同文化環境和陌生情況時,認知適應能力不夠好,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比OECD平均來得低。只有一半的本地學生覺得能適應新文化和不尋常的情景。
教育部認為,這可能因為本地學生與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自信心相對不足或比較謙虛。但他們覺得,調查顯示學生們其實是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應該有更大信心。他們表示,接下來或許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和接觸新挑戰,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自信心。
大致了解國際課題 但對不同課題的熟悉度不一

大致了解國際課題 但對不同課題的熟悉度不一
本地學生對國際課題大致上還算了解,但對於某些課題的認識比其他課題來得高。比如,本地學生對於全球暖化這個課題非常熟悉,在科學、地理和社會知識(Social Studies)課程都有接觸,因此教育部對於學生了解這個課題不感到意外。
然而碰到本地課程較少接觸的貧困和國際糾紛等課題時,學生們的認識就低於OECD平均了。教育部指出,課程時間有限,而國際課題又那麼多,教育部只能把他們認為最迫切或與本地學生較相關的課題,選擇性加入課程內,但也會隨著課題重要性的演變來更新課程教材。
除了從學校課程學習到的知識,調查也顯示有四分之三的本地學生會通過面簿或推特了解國際時事,有53%的學生也會定期閱讀與國際社會課題相關的網站。
跨文化交流技能好 本地雙語制度有功勞

跨文化交流技能好 本地雙語制度有功勞
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這方面,本地學生的表現也不錯,懂得使用不同溝通技巧跟語言不通的人對話。PISA調查報告指出,在這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一般會多種語言,也與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有接觸,而新加坡就符合這兩點。教育部說,本地的雙語政策和各種語言計劃讓學生能掌握兩種或更多的語言,有助促進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對話。另外,73%的學生也會在學校和朋友圈中接觸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本地學生也懂得尊重和嘗試了解不同人的觀點。有73%的本地學生要更好了解朋友時會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比OECD平均的64%高。66%的本地學生表示碰到意見不合時,會嘗試了解每個人的觀點再作出決定,OECD平均則為59%。本地學生對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非常尊重,超過八成的學生會尊重他人,比OECD平均高。
採取行動影響世界 本地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

採取行動影響世界 本地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
調查發現高達87%的學生把自己視為世界公民,也有76%的人相信他們的行為能影響其他國家的人。至於自己是否覺得能為解決世界問題盡一分力,71%的本地學生贊同,遠比OECD平均的57%來得高。
除了觀念積極,調查也問了學生在可持續發展和集體福祉採取了什麼行動。在八種行動當中,本地學生平均採取了3.7個行動,比OECD平均的3.5稍高。本地學生最常採取的行動包括減少家裡用電(83%),以及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時事(74%)等,最少採取的則為參與促進性別平等的活動(29%)、為政治、道德或環境原因抵制企業(25%),以及簽署與社會和環境相關的請願書(21%)。
檸檬王集團: 值得您信賴的新加坡移民&留學集團!
新加坡各種學生簽(語言、雙語、酒管、金融、工程、新媒體、會計、商科、輕能源及生物科技等等)
新加坡各種學校留學轉學&新申請(包括幼兒園~私立學校~國際學校~公立小學~大學~碩士)
保證全島價錢最合理透明,新加坡私立院校全免中介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