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入海口處,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鄰,國土主要由新加坡島及附近六十多個島嶼組成。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很小,小到什麼程度呢?新加坡導遊給出了標準答案:新加坡國土東西長42公里,南北長23公里,總面積只有690多平方公里,更形象地說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莞爾小國,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而且有著與其他國家截然相反的獨立歷程:新加坡是被自己的國家「踢」出來,被迫獨立建國的。
歷史上新加坡曾有多個名字,古時馬來語稱新加坡為Neger selat,意思為海峽之國。很久以來,就有來自中國福建、浙江、廣東、海南的商人到此經商,華人將新加坡稱為「石扐」。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到達新加坡,稱新加坡為「單馬錫」。明代宣德五年繪製的《鄭和航海圖》,又將新加坡標註為「淡馬錫」。而現在「新加坡」的名字,直到14世紀末才首次出現。

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新加坡也曾遭受過殖民統治和侵略,19世紀歐洲列強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擴張領土和進行殖民統治,掀起了遠洋航海的熱潮,1819 年英國人萊佛士率領船隊登上了新加坡島,宣布占領新加坡,並將新加坡歸屬英國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脫離印度殖民當局,正式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新加坡憑藉其在馬六甲海峽的獨特地理位置,大力發展港口貿易,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然而,到了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打敗了英國守軍,攻占了新加坡,將新加坡更名為「召南島」,並利用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嚴格控制往來於海峽的船隻,同時大肆掠奪新加坡華人華僑的財產,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英軍重返新加坡,新加坡才擺脫了日寇的魔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掀起了風起雲湧的獨立、自治運動,新加坡人民要求英殖民者給予更大的發言權,並為此與英國政府進行了長達12年的艱苦談判,先後組織了數百次示威和暴動,終於在1959年迫使英政府同意新加坡自治,成立新加坡自治政府。經過大選,選舉李光耀為政府總理。
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後,李光耀釋放了英國殖民政府關押的共產黨人,並將他們吸收到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中,在自治政府中擔任要職。這一做法引起了鄰國馬來亞首相東姑阿.拉杜曼的恐慌,他擔心有朝一日,新加坡共產黨執政後,會利用新加坡做為基地,向馬來亞輸出共產主義運動,威脅馬來亞當局的統治。東姑首相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採取了比較隱蔽的策略,提出將馬來亞、新加坡、汶萊、沙巴和沙撈越等聯合起來,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國家的倡議,企圖通過合併的辦法,削弱新加坡共產黨的力量。
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太弱小了,隨時會被其他國家侵略或吞併,為了人民的生存和國家的發展,也為了實現他心中美好的政治構想,李光耀同意與馬來亞等國家合併。但是新加坡共產黨看穿了東姑首相的險惡用心,堅決反對合併的倡議,並退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無奈之下,李光耀決定通過全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合併。1962年9月1日全民投票正式進行,政府在表決票設計上做了手腳,只羅列了同意合併的三個選項,並沒有設置反對合併的選項。參加投票的共產黨社會主義陣線成員,只能通過投空白票,表達反對合併的立場。但是全民投票的結果卻出乎共產黨人的預料,新加坡71%的公民支持與馬來亞合併。就這樣,新加坡於1963年9月13日併入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成為聯邦國家的一個州,李光耀擔任州長。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合併後,「蜜月期」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年時間,聯邦政府與新加坡州在經濟、政治和治國方針上,都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和分歧。經濟上,聯邦政府沒有兌現在新加坡設立單一市場的承諾,反而要求新加坡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並以設在新加坡的中國銀行資助馬來西亞共產黨武裝為藉口,不顧新加坡商人的極力反對,強行關閉了中國銀行;政治上,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企圖利用新加坡州議會選舉的機會,在議會裡增加馬來人的席位,進而控制新加坡,選舉中聯邦政府大力支持親聯邦的聯盟黨,參加新加坡大選,然而選舉的結果,卻讓聯邦政府顏面掃地,聯盟黨不僅在州議會中一席未添,就連原本由聯盟黨控制的三個選區,也被新加坡本土的人民行動黨奪取。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隨後舉行的聯邦政府議會選舉中,新加坡行動黨卻贏得了席位,一舉成為馬來西亞議會中最大的反對黨,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真是「偷雞不成,反失把米」。面對如此的選舉結果,以聯邦首相東姑為代表的馬來人感到了新加坡人民黨的威脅,他們擔憂人民黨在以後的選舉中,奪取更多的議會席位,進而威脅馬來人的統治,於是為了詆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一些馬來政黨領袖開始抹黑人民行動黨,別有用心地散布煽動性言論,汙衊行動黨是個華族的政黨,實行的政策導致了馬來人貧困、低教育和流離失所。面對馬來政黨的無端指責,新加坡州州長李光耀採取了有力回擊,在聯邦政府議會上針鋒相對地提出「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的政治主張,並指責聯邦政府推行「種族沙文主義」。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中央政府與新加坡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此後一系列不斷升級的矛盾,很快蔓延到新加坡本島,使得原本和睦相處的華人和馬來人的關係蒙上了陰影。
1964年馬來人政黨——巫統秘書長發表了極具煽動性的言論,聯邦政府控制的《馬來前鋒報》也開始大肆誤導民眾,進一步激化了華族和馬來人之間的對立,這時,潛伏在新加坡的印尼特務利用兩個民族間的反感和對立,乘機進行挑撥離間和破壞,終於在這一年的7月和9月新加坡華人和馬來人爆發了激烈的種族衝突,釀成了35人死亡,563人受傷的悲劇。
新加坡種族衝突爆發後,掌握在馬來人手裡的警察局和內務安全部門,在衝突中極力袒護馬來人,致使馬來人極端分子有恃無恐地煽動和參與暴力衝突。李光耀領導的政府發現這一問題後,認為絕不能坐以待斃,與其被馬來極端分子圍剿,不如主動出擊。於是他們一方面要求聯邦政府約束馬來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嚴防華人極端分子重新挑起爭端。同時在整個聯邦政府各州旗幟鮮明地倡導「建立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的政治構想,這些民族團結、民族和解的政治主張,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僅平息了新加坡華人與馬來人的衝突,在聯邦政府各州也得到了廣泛的支持,李光耀憑藉他反對種族歧視的政治主張,進一步增強了在聯邦政府中的影響力。
儘管新加坡州的種族衝突得以平息,但是以東姑首相為代表的馬來西亞政府高層官員,始終沒有放棄種族歧視的政策,他們一直視華人為國家的負擔,特別是當華人人口達到聯邦國家總人口的42%後,他們更加擔心以李光耀為首的華人政治家,會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取得更大勝利,進而掌握馬來西亞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命脈。東姑首相認為在嚴峻的形勢下,解決華人政治家對馬來人統治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馬來人控制的聯邦政府制定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對新加坡州政府和新加坡領導人進行鎮壓和逮捕,二是與新加坡華人政府斷絕關係,也就是將新加坡逐出聯邦國家。幸運的是東姑首相是一位比較溫和的馬來民族主義者,他領導的國會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新加坡人民避免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流血衝突)。1965年8月的一天,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召開國會會議,表決新加坡在聯邦中的去留問題,會議從上午10點一直開到下午4點半,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三讀通過了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政府的決議。

1965年8月9日,星期一早晨,這一天似乎與往常的日子一樣平靜,人們開始了忙碌的生活,廣播里照例播送著流行歌曲,上午10點電台突然中斷了音樂廣播,一個震驚新加坡的消息從廣播里那莊重的聲音中傳來:「我,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的名義,代表新加坡人民與政府宣布,從1965年8月9日起,在自由、正義、公平的原則下,新加坡將永遠是一個自由、獨立、民主的國家,在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社會裡,誓將永遠為人民大眾謀求幸福和快樂。」緊接著廣播里又播出了另一份宣言:「余,馬來西亞聯邦首相東姑.拉赫曼,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批准,謹此昭示:自1965年8月9日起,新加坡不再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州,它將永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邦國。馬來西亞政府承認新加坡政府是獨立自主的政府,並將本著友好的精神與之合作。」就這樣新加坡就像一個「小媳婦」被她聯邦政府的「丈夫」,毫不留情地「休」了,並將獨立國家的地位強加在它的頭上,從此世界上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新加坡共和國,政府總理李光耀。

新加坡獨立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馬來西亞各州,聯邦政府統治下的馬來人欣喜若狂,他們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歡慶終於驅逐了新加坡華人政府,新加坡華人也同樣歡呼雀躍,民間組織更是燃放鞭炮,慶祝擺脫馬來人的統治而獨立,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對這一重大利好消息,做出了令人歡欣鼓舞的反應,股票交易量翻了一番,37種工業股票中有25種漲停。
然而在這種皆大歡喜的氣氛中,唯有一人心中充滿了憂傷、憤懣和茫然,甚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面對電視鏡頭竟一度哽咽落淚,他就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李光耀看來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這意味著他心中曾憧憬的「大馬來西亞」的美好理想,在他躊躇滿志時徹底破滅了,他的遠大政治抱負突然戛然而止,讓他的心中感到萬分的痛苦和憤懣,而作為剛剛成立的新加坡政府總理,如何團結全國各種族人民,走出困境,走向繁榮和發展,又讓他憂心忡忡,四顧茫然。一方面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極度匱乏,就連飲用水都要從剛剛鬧翻臉的馬來西亞柔佛州進口,另一方面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戰略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印尼、菲律賓等鄰國對它覬覦已久,美英等大國早已對它垂涎三尺,新加坡這個剛剛獨立的彈丸小國,國力薄弱,兵力空虛,防禦不足,進攻無力,猶如漂泊在洶湧大海上一葉孤舟,隨時有可能被突如其來的巨浪掀翻。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艱難困境,李光耀總理以華人特有的堅毅和膽識,採取了一系列鞏固國家政權的有力措施,他在新加坡獨立後的第一時間內,將各國使節召集在一起,向他們通報了新馬分家、新加坡獨立的消息,要求各國承認支持新加坡獨立。在獨立後的一個多月加入了聯合國,為了尋求大國庇護,新加坡於10月份加入了大英國協,成為大英國協國家中的一員,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雖然解決了國家安全問題。但是自然資源極度短缺的莞爾小國,沒有工業、農業、畜牧業,吃穿用都靠進口,如何發展國民經濟,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仍然是擺在新加坡政府面臨的嚴峻考驗。

為了統籌國家經濟發展,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經濟發展局,負責制定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並先後建立了裕廊、加冷、大巴窯等工業區,大力發展輕工業和製造業,同時實行優惠的經濟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引進先進生產技術,並充分利用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優越位置,建設優良深水海港,大力發展港口貿易,成功吸引殼牌、美孚等世界知名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興建煉油廠,使新加坡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在改善民生滿足人民居住方面,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由國家出資,建設政府組屋,廉價提供給人民居住,並制定嚴格的法律,禁止國民參與炒房,政策規定一個家庭,只能擁有一套住房,如果想購第二套房產,必須將原有住房賣給政府,這樣就有效地抑制了房地產投機,在新加坡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地價也不過兩三千元一平米,這與北京、上海動輒數萬元的地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總之一句話,獨立後的新加坡各種族民眾,面對共同的生存危機,在新加坡政府的領導下,摒棄前嫌,團結一心,勤儉高效地建設著自己的國家,經過短短二十餘年的發展,新加坡一躍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煉油、製造業和轉口貿易中心,創造了經濟騰飛的神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如今,當新加坡躍進世界已開發國家行列時,當新加坡國民生活在花園般美麗的國度時,當新加坡以每噸5毛的價格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凈化後又以每噸7毛的價格出口馬來西亞時,我不知道,當初那些毫不留情地將新加坡「踢」出聯邦政府的馬來人政客們,此時此刻該做何感想,他們大概腸子都悔青了吧。

新加坡這個華人建立起的國家,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奇蹟,讓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華夏子孫同樣感到驕傲和自豪,新加坡華人有著很深的民族認同感,他們會說漢語,會寫漢字,過著中國的傳統節日,對於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遊客,也有著同宗同文的親近感,我們的新加坡導遊曾在大巴上對大家說:「拜託各位回去給主席捎個話,就說新加坡華人希望有朝一日能併入中國。」話音一落,車廂內立刻響起了熱烈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