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降級席捲了整個東南亞。我決定執行「斷舍離」的三清政策,從幾百條裙子裡,找了一批波西米亞風,設計精美,質量過硬,適合辦公室、或者旅遊度假、下午茶等各色場合的衣裙,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價格,在二手app掛牌。
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最讓我這個曾經的時尚專欄作者自豪的連衣裙們竟無人問津。唯一的一筆交易,是一位馬來朋友用3塊錢新幣(與人民幣匯率為1:5)搶購走了我幾件舊舊的T恤。

和在新加坡二手市場縱橫馳騁多年的朋友阿花聊天,終於一解我心頭之謎。在本地的幾個二手app上,最好賣的依次是電器、嬰兒用品,還有運動裝備,至於時尚類的需求,「是沒有的」。究其原因,這就是已開發國家國民經濟中必有的「低需求」,特別是在經濟滯脹時期,人們如同暴風雨前樹下的螞蟻一樣,預先感知到了危險的來臨,因此提前準備糧食,以助於順利過冬。
「低需求」經濟其實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時代留下的陰影更重。在威廉·曼徹斯特的史詩級巨著《光榮與夢想》中,有對這一段歷史和民眾的際遇進行細緻入微的刻畫。在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背景下,中產階層中的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直線墜落,富豪們捂緊了錢包,卻也擋不住通貨膨脹下的貨幣貶值。稍稍幸運的是藍領們,因為不管經濟如何變化,人們總得滿足基本的吃穿住行,於是這些致力於服務業的人們本就過著消費水平不高的生活,相對受到的心靈上的衝擊還能勉強承受。
大蕭條時代結束後,直到今天,美國人依然保留著大蕭條帶給他們的某些「低消費」的習慣。對此,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就是,大多數普通的美國家庭,在衣著上不太講究,一件舊T恤穿上幾年也並不在意;在吃上,更是漢堡加可樂,管飽就成;他們最快樂的事情,大約是一家人開著敞篷車享受公路旅行。

日本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人追求簡單生活的理念亦貫徹了整個國民的集體性人格。優衣庫的成功正是這一種低需求經濟所催發的產物。它的創始人柳井正是中國很多網際網路企業家心中的教父,他奉行「極簡設計、低價良品」的銷售策略。在2009年的又一輪金融危機中,優衣庫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達到6820億日元和1080億日元,和其他在數字上直線墜落的服裝品牌相比,可謂逆勢崛起。

和上述已開發國家一樣,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特性之一也是低需求經濟,以至於在這裡「刺激內需」的經濟政策一般來說是並不可行的。在新加坡最繁華的烏節路,或者市中心的來福士商場,穿著大褲衩和人字拖這一「國民標配」的人們搶購昂貴的運動裝備或者電器用品,是常有的事兒。
他們在時尚上放棄了自我,以追求舒適為主,但在追求個人愛好、充電培訓或者孩子的教育上都是投入了不菲的金錢。我常常遇見在樂器中心自得其樂打鼓的白頭髮老年人,學費大約是一個月3000新幣。再比如一家早教中心,三個月每天三小時的幼兒培訓,大約需要5000新幣。
低需求經濟在中國悄悄地萌發著。「方便麵、榨菜、二鍋頭」號稱消費降級的典型模式,君不見,中國最大的榨菜企業在幾個月內價格漲了兩次,股票也是長盛不衰。我在之前的一篇專欄《網際網路企業家上市敲鐘穿什麼》里寫到過:對很多極客型的網際網路公司創始人來說,穿什麼衣服,從來不是他們考慮的範疇。在物質層面上,他們幾乎貫徹了極簡主義者的一切原則:將繁瑣的對於食物、穿著以及其他的生活觀念,切實落實到味千拉麵、優衣庫以及紅眼航班這些務實的平價消費品之上。
寫到這裡,我也許該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消費觀念,將大部分辛苦掙到的錢用於追逐最新款口紅、服裝、名牌包包的樂趣上。全民「斷舍離」不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