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的倫敦,春寒料峭中透著一絲學術熱情。
22名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LKCMedicine)的學生,踏上了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校園。

他們此行並非普通遊學,而是參與一年一度的「帝國沉浸周」(Imperial Immersion Week)——一場融合醫學教育實踐、文化體驗與跨校交流的深度活動。
這場為期七天的行程,不僅讓亞洲學子近距離感受英國頂尖醫學院的教學模式,更在解剖實驗室、急救課堂與倫敦街頭的文化碰撞中,悄然展開了一場無聲的醫學對話。
學術模塊 解剖、急救與醫學教育的多維碰撞
沉浸周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促進醫學教育方法的互鑒。
LKCMedicine學生甫一抵達,便參與了帝國理工引以為傲的「人體解剖單元」實踐課程。
在現代化實驗室中,學生們通過三維解剖模型和真實人體標本的觀察,深入探討解剖學教學的差異化設計。
一位參與者表示:「這種『從結構到功能』的直觀教學,讓我們對臨床思維訓練有了新的啟發。」
課程設計的多元性在「遠程環境急救」工作坊中尤為突出。
帝國理工的James Moss博士帶領學生模擬荒野救援場景,要求團隊在有限資源下完成傷員評估與處理。
這種高強度的情境化教學,與LKCMedicine擅長的病例模擬訓練形成有趣互補,學生們在復盤環節中激烈討論兩地急救體系的異同。
此外,「從刺傷到穩定」(Stabbed to Stable)模擬演練成為亮點。
學生需在動態場景中處理突發外傷,從止血包紮到心理干預的全流程操作,考驗著臨床決策速度與多學科協作能力。
帝國理工特有的「危機階梯教學法」,讓新加坡學子體驗到不同於傳統授課的沉浸式學習。
文化體驗 從實驗室到西區劇院的思維切換
學術之外,組織者巧妙融入了倫敦的文化基因。
首日的「南肯辛頓校區尋寶挑戰」迅速拉近了兩校學生的距離。
混合小組需在帝國理工標誌性建築中破解醫學謎題,既考驗專業知識,又暗藏對校園歷史的趣味探索。
傍晚時分,學生們轉戰Gravity Wandsworth飛鏢酒吧,在輕鬆的競技氛圍中分享兩地醫學生的日常趣聞。
文化模塊的高光時刻當屬西區音樂劇之夜。
經典劇目《瑪蒂爾達》與《悲慘世界》的現代表演,不僅讓學子們領略倫敦藝術魅力,更觸發關於「醫學人文關懷」的即興討論。
有學生感慨:「當舞台上展現個體的苦難與救贖時,我們作為未來醫者的使命感變得格外清晰。」
社交聯結 跨校友誼的可持續生長
為促進長期互動,沉浸周特別設計了「校友導師交流環節」。
帝國理工的在職醫生與住院醫師分享職業發展路徑,尤其針對亞洲學生在英執業可能面臨的挑戰提供務實建議。
而LKCMedicine學生帶來的「新加坡醫療系統圓桌討論」,則以病例為切入點,對比兩國在慢性病管理、社區醫療等領域的實踐差異。
臨別前的紀念品交換儀式充滿溫情。
帝國理工學生聯合會(ICSMSU)定製了印有兩校徽章的連帽衫,寓意學術紐帶的長久存續。
而LKCMedicine學子回贈的新加坡特色醫學主題文創,則將南洋風情悄然植入倫敦校園。
未來圖景 從沉浸周到全球醫療網絡
隨著沉浸周落幕,兩校的合作並未止步。
帝國理工已向LKCMedicine學生開放「五年級臨床選修輪崗」名額,涵蓋心臟病學、神經科學等前沿領域。

與此同時,雙方正探討「虛擬聯合病例庫」的開發,旨在通過數字化平台實現教學資源的實時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