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
新加坡是很注重促進本地就業的,不管是從教育方面從小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還是在政策上支持本地人就業,都是拼盡全力的,畢竟不工作就沒有CPF,就沒有退休金的。
關於就業,大家關注的比較多的問題便是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

本地五所理工學院的聯合調查顯示,去年有超過九成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在畢業或服完兵役的半年內找到工作。從事全職工作的畢業生,月薪中位數同2021年相比增加了100元,為2600元,也是三年來的最高。
去年超過九成的理工學院學生在畢業或服完兵役的半年內找到工作,月薪中位數也有所增加。
本地五所理工學院發表聯合聲明,公布2022年的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去年有91.8%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在半年內找到工作,同前年相比略微下滑。
不過,從事全職工作的畢業生月薪中位數則增加了100元,到2600元。
參與調查並已步入職場的7000多名畢業生當中,近六成從事全職工作,做兼職或臨時工的畢業生占近27%,另外2.2%已接受僱主的聘書或正在創業。

和往年相同,大約半數從事兼職或臨時工作的畢業生正在升學或有意繼續升學。
調查也顯示,健康科學、信息與數位技術以及工程專業畢業生的月薪中位數要比其專業的畢業生來得高。
促進就業
過去三年,海外企業的投資為我國帶來大約5萬4000個就業機會,其中的職位包括軟體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實驗室技師和顧問。
政府致力協助本地勞動隊伍掌握企業所需要的技能,不過僱主申訴人才難求,尤其是技能短缺的方面。
隨著本地勞動隊伍增長放緩,而全球多個城市及科技中心又求才若渴,新加坡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對人才保持開放態度。

政府將繼續調整聘請外籍員工的政策,讓企業獲得所需的人才與技能,協助我國經濟取得發展,為國人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
非居民就業增長
人力部預測,非居民就業率將繼續以強勁的速度增長,達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這將緩解勞動力市場緊繃的問題。
這是因為防疫限制放寬,受疫情衝擊的行業也開始復甦。
當局也預測,有鑒於居民失業率較低,居民就業率的增長速度可能放緩。
人力部的報告也說,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外在需求前景有所減弱。此外,俄烏衝突、通脹壓力、區域性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冠病疫情等不利因素可能影響未來的勞動力需求。因此,各個行業的勞動力市場前景不一。
其中,在航空搭客和國際訪客人數增加的帶動下,旅遊業和航空相關領域的復甦步伐預計將持續強勁。隨著國內和邊境限制放寬,餐飲業等面向消費者的行業的需求也會保持強勁。
在全球經濟逆風的影響下,金融及保險服務等受外在因素影響的行業,預計增幅將放緩。

為確保企業可持續增長並保持韌性,人力部鼓勵企業推進轉型,提高生產力和確保非居民勞動隊伍保持多元。
總就業人數較大比率的增長來自非居民,他們主要是集中在建築和製造業,人力部預計未來幾個月里,非居民就業率會持續強勁增長,但居民就業率增長在失業情況改善後,預計就會相對更低。
本地勞動市場持續復甦,隨著更多非居民雇員回流,第二季度的總勞動隊伍提速增加,有多6萬4400人加入職場。居民就業人口也穩健增加,增長主要集中在資訊通信業、專業服務和金融服務領域,顯示本地雇員多能找到技術含量高的工作。
非居民就業率會持續強勁增長,但居民就業率增長在失業情況改善後,預計就會相對更低。
本地失業率自2020年10月達到頂峰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在勞動市場緊縮及職位空缺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之際,失業率在2022年2月達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後,保持穩定。6月的總體失業率為2.1%,居民失業率為2.9%,公民失業率則為3.1%。

第二季度的裁員人數也創下歷史新低,即1000人。人力部指出,業務重組還是裁員的首要原因,與最近幾個季度的情況一樣。
除非出現任何意外外部衝擊,否則勞動市場可能在今年下半年繼續復甦。然而,全球經濟的不明朗或會拖累我國經濟的復甦步伐。強勁的通脹壓力、俄烏衝突,以及冠病疫情在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捲土重來等全球逆風,都可能抑制需求。
員工跳槽率高
調查發現,40%的年輕員工有意在未來半年內跳槽,另外有將近半數不會接受不提供遠程辦公的工作。
有機構也對對1000名年齡介於18歲到35歲的青年進行調查後也發現,有意跳槽的年輕人大多數是為了更高的薪酬,緊接著是工作和生活平衡。
調查也發現,如果僱主不提供遠程辦公選項,48%的青年不會應聘。另外71%則認為,無需加班也能夠達成長期目標。不過,有66%支持我國採納四天工作制,即便每天的工作時間將拉長。
此外,調查也發現,大約四成的受訪青年表示會待在同一份工作介於一年到三年之間,願意留職超過五年的比率只有22%。

因為本地的生活費不斷升高,也是導致員工不斷跳槽的原因。
多達八成本地青年將生活費上漲列為其中一個首要關注課題,有的青年甚至因為通貨膨脹帶來的未知數而倍感壓力。
84%的本地青年最關注的其中一個課題是生活成本上漲。調查也指出,超過半數的青年最關心雜貨和醫療護理的費用,緊接著是食品、水電和房屋的費用,而他們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減少不必要的開銷、選擇購買較便宜的必需品等。
調查也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青年認為,生活成本上漲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來源之一,其中有三成認為是主要來源。
所以這對很多人來說非常困惑,他們因為這些不確定性,尋求財務安全,然後喪失自己。

受訪社會學家說,青年需要更多保障和針對性的幫助。青年也應該多參與類似新加坡攜手前進對話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