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新型食品方面的人才,南洋理工大學和推廣替代蛋白質研究的國際非盈利組織(GFI APAC)合作,推出了新加坡首個肉類替代品課程。據悉,該課程主要內容為植物性肉類(plant-based meat)、培植肉類(cultivated meat)等不同種類的新型食品。
課程內容
該課程主要內容為植物性肉類(plant-based meat)、培植肉類(cultivated meat)等不同種類的新型食品。南大食品科技第二主修的大三和大四生,將在今年開始修讀這一課程。除了本科生以外,學校也計劃在日後讓更多專業人士報讀這項課程,以提高公眾對新型食品的認識。

來源:NTU官網
新加坡在研究替代蛋白質的領域處於前沿,Perfect Day、Eat Just、奇華頓(Givaudan)和Bühler等國際食品科技初創公司都在新加坡建立了區域運營基地。
隨著該地區對植物性肉類和其他替代蛋白質的需求繼續飆升,該課程將有助於培養新加坡替代肉類行業的本地人才。

來源:biotechnews
政府的願景
據悉,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宣布推出「30·30願景」,即在2030年生產足夠農產品滿足本地人口三成的營養需求。
為了進一步推動創新,新加坡食品局也在2019年12月公開邀請科研資金申請,通過1億4400萬新元的「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資助可持續城市食品生產和替代蛋白質的研發工作。
對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一名食品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農場所生產的食物來源足以應付人口需求,必須依靠進口食物。
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疫情對食品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新加坡開始發展新型食品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能為消費者提供另一個選項。

來源:mustvisitsg
為了進一步推動創新,新加坡食品局也在2019年12月公開邀請科研資金申請,通過1億4400萬新元的「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資助可持續城市食品生產和替代蛋白質的研發工作。
對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一名食品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農場所生產的食物來源足以應付人口需求,必須依靠進口食物。
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疫情對食品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新加坡開始發展新型食品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能為消費者提供另一個選項。

來源:NTU官網
專家表示,「組織再生方面的技術,在本地已經非常成熟了,現在我們能夠將這一技術應用在食品科技方面,製造出培植肉類,這也讓食物來源更具可持續性。」

來源:ifanr.com
食品專家指出,雖然技術方面成熟,但新加坡目前還欠缺食品科技方面的人才,同時,新加坡本地公眾對替代蛋白質產品仍感到陌生。他表示:「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內,替代蛋白質產品不會取代傳統的農產品,但我們必須開始推廣。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替代蛋白質產品的味道以及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