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人口,720平方公里
只有成都20分之一的大小
新加坡
巴掌大的地方,其實我也不知道長文里
可以寫點什麼

孫師典型的甩手掌柜畫像
默默做事的總是我
大家多給他找點拍呀搬呀抬呀活動呀之類的事情喂
真心的呼喚~

Q
我:你準備拍點新加坡的什麼?
老孫:去了就知道了!
我:你就是完全沒想嘛
老孫:去了就知道了……
坐標: 實籠崗區域
特點: 小印度+哈芝巷
對於一個去過印度的人來說,對小印度是肯定有發言權的
第一次來小印度,是看稀奇
第二次來小印度,心中揣滿了淡定
住在哈芝巷附近
其實這一片整個大區域都屬於【實籠崗】
屬於一個混合社區,居住著新加坡絕大數的印度人、伊斯蘭族群人種


一場大雨,開啟了新加坡的首日
這個潮濕又悶熱的氣候
我心痛放在包包頭的口紅
有顏色的矮房建築,西班牙是摩爾文化,土耳其是鄂圖曼影響,到了新加坡,就是南洋風和娘惹元素
歐洲蔓延進亞洲,看起來一樣的色彩
不同的究竟,就是地域氣候的演變
【騎樓】,在這個說風就是雨的地方,成為了很感動的遮雨遮陽棚




十九世紀初
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
規定所有建築物前
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呎、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
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
政策好啊!自動屏蔽城管!
哈芝巷的網紅,源於小印度片區的延伸
幾年前來新加坡的時候,還名不見經傳
更多的商業和新銳設計師遷移進駐後,圍繞著蘇丹回教堂,這裡變得色彩繽紛,年輕而有活力





復古、雷鬼、嘻哈和娘惹,在這個又短又窄的巷子裡一點都不衝突
%Arabica在一個顯眼的位置盤了個新店
這個月28號開業
我們遺憾地與它錯過


這是新加坡的首店
選址Arab Street
店員還在做最後的清理
他們想來成都,我想喝他們的咖啡
於是就站在街邊尬聊
底商的店鋪+二樓的工作室模式,騎樓的格局為商業補充了更多的開間
雖是一片異域風情的移民文化
和印度及伊斯蘭不同的是
這裡的混合香料,也有現代文明的高級
大概用鄙視鏈思維來架構國家和文化很不妥
但這是文明下滋養起來的人性
移民國家存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自我相信
相信有新的故土,新的希望
華人面孔和更多的膚色串聯
大家因共通利益綁定而幸福,成為了一場文化保衛戰






《蘇菲的世界》里發出的詢問,依舊可以平移到此處
「媽媽,你為什麼對這個世界不再感到好奇了?」
新加坡,它似乎也不應該理所當然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第一時間對此地的感官
就是5天4夜人均5000的各大玩法
仿佛一座城市的誕生,是用來翻筋斗的
選擇第二次來新加坡
是想問問,移民國土的存在,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洗腦
是什麼讓華人們相信,自己的種族在中國,自己的國家又在新加坡




城市與你我,生長和被生長
哲學不能幫我解答,但又給了我更多的答案
那些痛苦和快樂,都值得被問一問
在一個全是印度面孔的地區
第一天,很簡單,走了5公里方圓
旅居,好像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