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這個很怪的名字卻飽含了華人艱辛的奮鬥史。

關於牛車水的一切要追溯到新加坡建立之初,這裡原本是一片荒蠻之地,只有當地土著生活在此,1819年萊福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之後,發現這片水域寬敞且受風暴影響小,具備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從此新加坡便成為了英屬殖民地,開始了近代發展的新篇章。
在Raffles爵士的管轄之下,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了新加坡。1822年,為了方便管理,爵士委任Philip Jackson規劃出市區的輪廓,讓不同的種族居住在不同地區,如今華人聚集的牛車水、印度人聚集的小印度、馬來人和其他穆斯林居住的甘榜格南仍保留著當年規劃的雛形。


華人分配到的這片區域,北到新加坡河,西至新橋路(New Bridge Rd.)、南到麥斯威爾路(Maxwell Rd.)和克塔艾爾路(Kreta Ayer Rd.),東至塞西爾街(Cecil St.)。由於當時沒有自來水,所以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到安詳山的史必靈路取水,久而久之這裡就被稱為「牛車水」了。


早期的牛車水地區,還可細分出福建人、廣東人、潮州人等活動街區,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聚集,地域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了。歷經了200年後的現在,牛車水仍是新加坡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整個街區在二戰後重建,立面裝飾的外牆被粉刷得色彩斑斕,所呈現的是昔日的時尚、今日的典雅,賦予了這裡更多的層次感。


昏暗的小巷、狹窄的店前五腳基和街頭小販喧鬧的叫賣聲依然保留著牛車水的歷史風貌,而現代化景觀也緊緊相隨。漫步牛車水,古老的街巷以遠處的高樓大廈為背景,家族經營的金店、藥鋪和茶館忙碌著招攬生意,與相鄰的新潮酒吧和時尚生活店和諧相依並存。




牛車水不僅融合了古今,還包容了文化。佛牙寺龍華院(佛教)、馬里安曼興都廟(印度教)、詹美回教堂(伊斯蘭教)毗鄰而建,共同構成了牛車水民族融合與宗教和平並存的風景。

2008年開光的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規模很大,共有5層樓,設計風格結合了佛教曼陀羅和唐朝建築的特色,其展示的佛教歷史豐富多彩,呈現的佛教藝術構思精妙,生動地講述了數百年前的文化故事。百龍寶殿 (Hundred Dragons Hall) 供奉著百尊佛像,而萬物智慧殿 (Universal Wisdom Hall) 陳列展示了手工精緻的菩薩工藝品,最受矚目的當屬佛陀留下的犬齒,人們在印度北部拘屍那迦的佛陀火葬之地發現了此物,並一直供奉展示給信徒。這顆佛牙舍利被安置於純金打造的巨大佛塔之中,遊客只能從公共觀賞區膜拜佛牙舍利,只有僧侶才能進入佛牙舍利間。







相較於新落成的中國寺廟,牛車水最吸引眼球的建築卻是一座南印度廟宇。馬里安曼興都廟作為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廟,始建於1827年,後於1843年重建,廟裡供奉著以治癒能力而著稱的馬里安曼女神。整座寺廟以入口上方的南印風格色彩繽紛的塔樓而聞名,上面裝飾著各種神祗、神獸和神物的雕像,每一處裝飾細節都精美絕倫,神廟的圍牆上也裝飾著栩栩如生的聖牛雕塑,其宏偉壯觀與繁複精細令人驚嘆不已,世世代代的興都教徒和新加坡人都把這座廟塔視為牛車水的地標之一。





詹美回教堂的名氣不如另外兩座廟宇大,但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回教堂之一。它又名丘利亞回教堂(Masjid Chulia),來自南印度的淡米爾回教徒被稱為丘利亞人,他們在牛車水共建起三座回教堂,這座建於1826年的詹美回教堂是其中第一座。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正門和宣禮塔時十分有特色,因此在牛車水這個華人聚集區占據著顯著位置,連同附近的馬里安曼興都廟一起,經常出現在早期的插畫、照片和明信片中。

牛車水現在已經成為了每個遊客來新加坡的必到之處,不僅僅為了看老街看寺廟,更多的是為了探尋美食。曾經的牛車水就是一個大的露天巴剎,每當華燈初上時就轉型為夜市,在那個血腥的年代,賣生蛇活鼈的攤主赤膊以斧頭巨鉗跟四腳蛇和巨鼈搏鬥,鮮血染紅了街道,駐足圍觀的人群則開開心心的拎著戰利品回家煮蛇羹;江湖賣藝人以十八般棍棒或燒紅的鐵鏈等自殘,驚心動魄中推銷家傳的藥膏和跌打酒;還有幫派之間的爭鬥和角力,充滿了驚心動魄的故事。而自從1986年底牛車水大廈落成之後,所有的露天攤販都搬進了建築內營業,百餘年來的喧囂從此不負可見。

現在全世界慕名而來的饕客多聚集在牛車水美食街(Simth Street)、牛車水熟食中心(Chinatown Complex Food Centre)、麥士威路美食中心(Maxwell Road Hawker Centre),各種便宜又好味的美食數不勝數,天天海南雞飯、了凡油雞飯·面、松發肉骨茶、老伴豆花,讓你的味蕾感受別樣的驚喜;雲集於尼路(Neil Road)、達士敦路(Duxton Road)和恭錫路(Keong Saik Road)的時尚餐廳和酒吧,可以滿足追隨潮流者的新鮮感;而每逢周末,客納街 (Club Street) 和安祥路 (Ann Siang Road)一帶則盡顯動感活力,本地人和旅居於此的外籍人士絡繹不絕,盡享各色餐飲的樂趣。




每次到新加坡,我都會去牛車水,一次、兩次或更多次,仿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裡熙攘的人潮、掛滿燈籠的街道、此起彼伏的吆喝,總會讓人感到莫名的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