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新加坡福建會館舉行了180周年慶典。福建會館會長陳精毅在慶典上宣布,新加坡福建會館將捐贈180萬元,資助新加坡理工大學建設未來榜鵝新校舍的微電網。新加坡福建會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為什麼它們會給予新加坡理工大學如此大一筆捐款呢?
1 新加坡福建會館
新加坡福建會館是新加坡宗鄉聯合總會主要發起會館之一。會館所有理事及組員皆屬義務性質。會員人數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12月,會員超過5000名。會館章程在2002年及2011年先後作了修訂,分設監理會、理事會及名譽理事,使會館能更有效地服務會員及社會大眾,為廣大社群謀福利。

福建會館文化大樓,來源:福建會館
要想追溯新加坡福建會館的歷史,就要回到14世紀閩人移居新加坡的時候。那時,福建幫內的主要領導成員,大都是從馬六甲移居新加坡的漳州和泉州的商人。由於人數眾多,財力也居於各幫之上,福建幫也憑藉著這兩項優勢,振興與建供本幫同仁祭祀、聚傳的寺廟,增強地緣凝聚力。

馬六甲與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來源:搜狐
讓我們再把時間跳轉到19世紀。1839年,閩人在直落亞逸街興建奉祀天后和觀音的天福宮,而閩幫領導中心也於1840年天福宮建成後遷移到該廟。1860年成立初期的福建會館,附設於天福宮內。

天福宮,來源:visit singapore
1915年,福建會館獲華民政務司署批准為豁免註冊的社團。在1929年陳嘉庚當選為福建會館總理後,他集中全力改組福建會館,擴大組織。會館組織也由董事制改成委員制,從而更好地全面照顧閩人的福利,特別是在教育方面。

陳嘉庚,來源: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
2 福建會館與教育
新加坡福建會館自創世初期以後就一直在教育領域進行大量的投入。新加坡福建會館於1849年成立屬下第一所學府——崇文閣。多年來,它陸續創建了萃英書院,接辦道南學校和愛同學校,創立了崇福女學校、南僑女子中學並附屬小學以及光華學校。

崇文閣,來源:早報
初期,這些學校都沿用中國的教育體制和課業內容,以閩南語教導中華文化與傳統價值觀,如《論語》等。隨著社會變遷,這些學府除了華語,也開始教導英語、數學等其他科目。

福建會館屬校學生,來源:福建會館
為鼓勵子女接受教育,福建會館於1947年復辦前南僑師範為南僑女中附設小學部。鑒於民間兒童失學情況嚴重,由當時的主席陳六使大力發動,加上常務委員李光前在經濟上的鼎力支持,會館又於1953年5月又創立了光華學校。

南僑中學,來源:Wikiwand
目前,福建會館屬下六校,即道南學校、愛同學校、崇福學校、南僑中學、南僑小學和光華學校,擁有11,000名學生和700位教職員。他們都堅守共同的宗旨: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灌輸愛國愛群意識,傳授謀生技能的基本知識和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及語言。

南僑小學,來源:新加坡新聞頭條
此外,1953年1月16日在福建會館執監聯席會議上,陳六使建議捐獻雲南園土地500英畝, 以創辦南洋大學(現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校園內的人文學院大樓於2019年10月19日,正式命名為「新加坡福建會館樓」,而坐落在南大華裔館和南大湖附近一條道路也正式易名為「陳六使徑」。

南洋理工大學福建會館樓,來源:早報
3 福建會館與SIT
福建會館於11月16日舉行180周年慶典。會長陳精毅在慶典上宣布,新加坡福建會館捐贈180萬元,資助新加坡理工大學(SIT)建設未來榜鵝新校舍的微電網。這筆捐款一部分由福建會館第43屆理事捐獻,另一部分來自會館屬下福建基金的儲備金。

捐贈現場,來源:早報
微電網是SIT同新能源集團的合作項目,將來除了為榜鵝新校舍供電,也是一個開發可持續能源創新方案的研究平台。建成以後,SIT將成為東南亞首個有微電網的大學學府。為表達對福建會館的感謝,新工大將一座連接教學樓的行人天橋環圈命名為「新加坡福建會館協作環」。

新校舍構想圖,來源:SIT
會長陳精毅在捐贈儀式上表示,理事們捐助慈善教育,同福建會館180年來扶助社群、推廣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會館歷屆的領導深信,擁有知識,也就擁有未來。」

會長陳精毅,來源:早報
李顯龍總理致辭時呼籲各會館在保留傳統文化和堅守使命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宗鄉會館在華社扮演加深族群和國民身份認同感的重要角色,讓華社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我希望會館和華社團體能夠越辦越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薪火相傳。」
新加坡福建會館為本地華社的發展,尤其是教育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一所所學校、一棟棟教學樓就是其做好的證明。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都應該牢記自己的身份和祖國,為祖國和同胞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