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幫助弱勢學生,新加坡教育部決定加快「提升計劃」(UPLIFT)實施,到今年年底協助超過300名學生和他們的家人,改善學生缺課的問題,比之前的計劃提早一年。
「提升計劃」
教育部去年先在兀蘭、牛車水和文禮區試行「提升計劃」,取得良好進展。自去年試行以來,已協助約100名來自弱勢背景的中小學生,改善缺課的問題。

「 計劃今年也走入紅山區,到了年底,所援助的學生總數將超過300名,比原定目標快了一年。
至於計劃將推展至哪些地區,總理公署部長兼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表示當局會評估各區學校的需要,先針對有較高需求的地區。
受惠學生由校方轉介,再由提升計劃市鎮級協調員與家庭服務中心等社區夥伴協作,了解學生與家人面對的問題,協調所需的援助。
家庭志工
教育部將加大力度在下來兩年把計劃推展至更多社區,並招募另外150名家庭志工(Family Befriender),為有需要的學生與家庭伸出援手。
目前,已有超過100名家庭志工。志工將通過家訪、撥電聯繫受惠家庭,與對方建立關係並給予協助。
目前已為約46名志工配對受惠家庭,其餘還在安排階段,未必所有家庭都需要或想接受家庭志工的協助。
學生託管中心
學校方面,新加坡186所小學全設有學生託管中心,以便有需要的家庭能安排孩子接受課後督導。針對中學生的「向上」計劃(GEAR-UP)則已惠及6700多名學生,學生可在學校參與課後學習與輔導活動。

新加坡的「學生託管中心」主要為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二年級的7至14歲的兒童,特別是處境困難的兒童提供課外看護與監管服務,是新加坡「全人教育」政策的一個重要支柱。
校內託管中心通過嚴謹的採購方式進行選擇,他們從學校租借場地和教師,與學校合作運營,是在一個熟悉、安全的環境中為學齡兒童提供的一種託管服務形式,兒童直接在校內從課堂進入託管中心,減少無故缺席和前往校外的社區學生託管中心途中的風險。而校外的社區託管中心則需要家長接送、孩子自行前往或校車接送。
校內託管中心一直以來以安全、價廉、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密切關係而受到家長青睞。自2008年以來,新加坡致力於擴大校內學生託管中心,並於2016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所有小學配備學生託管中心,為學生提供有益的、有組織的課後支持。
社區聯繫站
政府將在接下來兩年將在新加坡21個市鎮設立或擴大社區聯繫站,幫助1萬4000戶租賃組屋家庭與他們的孩子。

紅山、淡濱尼、宏茂橋、後港與實龍崗等11個市鎮將在今年內設立社區聯繫站,或將目前的聯繫站覆蓋面擴大,其餘10個市鎮明年推行。
社區聯繫站會按照租賃組屋住戶的需求,更好地規劃和協調給予他們針對性援助,特別是幫助孩童,致力於改善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
包容性輔助試點計劃
為了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孩童融入主流學習環境,幼教教師接下來也能通過新推出的「包容教育實踐證書課程」課程(Certificate in Inclusive Practice,簡稱CIP),掌握共融教育知識,更有效地輔助不同學習需要的孩童。
幼兒培育署首個階段將在七所學前中心試行「包容性輔助試點計劃」。孩子能繼續與其他學生一同上課,家長也省下送孩子往返學前中心和早期介入服務中心的時間。
國立幼教學院今年6月推出的包容教育實踐證書課程課程,課時120個小時。教師能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靈活修完各單元,一般在六到八個月內完成。

工作小組也建議加強對家長的宣導工作,鼓勵家長讓孩子接受發展能力檢測,以便及時為有需要的孩童提供支援。
從2023年下半年起,每所中心會委任一名職員擔任共融協調員。
「 孫雪玲說:「一些學生早上在學前中心上課,下午到嬰幼兒早期介入服務(EIPIC)中心,試點計劃相信能為家長和孩童提供更大的便利。這些孩子也可能需要更多一對一的介入與輔助,新推出的共融教育課程將加強學前教育工作者對共融教育的教學法。我們相信有了共融教育的課程,教育者能更好地在課堂上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