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環良(左)指出,科技的發展讓很多人可以隨意上傳作品,導致消費者眼花繚亂。黃子佼(右)認為現在的華語流行音樂百花齊放,但也有一點各自安好,交叉的合作和影響少了。(受訪者提供)
(新加坡訊)現在的華語流行樂壇百花齊放,但也各自為政?這是一個巨星「難產」的時代,是否引人擔憂?
下個月中舉辦的新躍文化中華講座,題目為「異曲同工、共創華流:新、中、台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和互動」,邀來黃子佼、許環良和李偲菘,分享對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看法,包括三地的強項與不足,如何相互影響,華流是否能在未來與韓流和西方音樂爭一日長短。
音樂分眾,也變小眾
三位音樂人在講座舉行之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談及現在的華語流行音樂,黃子佼形容:「百花齊放,可是也有一點各自安好,交叉的合作和影響少了。過去是唱片公司找歌手,安排很多交流,一起辦演唱會,會快速地促成聲量,影響力是很大的。現在新一代年輕人自主性比較強,很多不簽公司,創作更自由,更多風格,不像唱片公司都在複製一個『紅』的風格,確實很有趣,但集體作戰的感覺也弱了。」
李偲菘說:「現在聽歌的平台多了,大眾的聽歌習慣也不同了,喜歡的風格更為廣泛。一人一部手機,各聽各的,少了共同喜歡的Superstar。以前是大家聽什麼我也聽什麼,現在是任你選擇,大家喜歡的也越來越不一樣,勢必削弱了歌手和歌曲的影響力。」
許環良說:「音樂產業因為科技的變化,現階段產生了某些阻礙,很多人隨意上傳作品,導致消費者眼花繚亂,個人要消耗更多時間去篩選歌曲,可能因此放棄,而且現在手機不只可以聽歌,也可以玩遊戲、看東西,分散了注意力。」
黃子佼認為:「新一代音樂人寫歌還是很強,所以要把華流做起,質量不是問題,可是時代變了,作品要被聽到,比以前難多了,以前上個節目,全台灣都認識你,現在沒有一呼百應的平台。」
黃子佼也指出:「以前發歌的門檻比較高,要遇到像李宗盛這樣厲害的人為你寫歌,還要有厲害的企劃和MV導演,歌手的基礎因此比較強,粉絲也比較多。現在的歌手不用花100萬拍MV,用手機拍也很精彩,或許粉絲人數是以前歌手的十分之一,但他也滿足,沒有覺得『我一定要變成張學友』。現在的音樂是分眾,也變小眾,但歌手在他們的小宇宙活得精彩,也賺到錢,就穩穩的,野心也不大。我曾在一個訪問中談到,我們要20個獨立樂團,還是一個超級巨星?這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我沒有答案。」
不成熟的作品泛濫
除了感嘆巨星「難產」,不少人也感慨,以前的歌比較好聽。許環良認為:「『現在的歌不好聽,還是老歌好聽』,我們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的記憶會選擇美好的事情存檔,而我們存檔了好聽的老歌。每個年代都有好聽和不好聽的歌,而當下的歌曲還沒有經過時間的洗鍊,但只要經過時間沉澱,就只有好歌會留下來,所以我們現在在創造的歌曲,是未來去肯定的。」
許環良也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不成熟的作品可以第一時間被找到,以前也有不成熟的作品,但歌曲要由電台播放,又有主持人篩選,現在網際網路和手機播放取代了大部分的傳統媒體,我們很容易接觸不成熟的作品。不過到最後會留下的,都是經過大部分群眾檢驗的。」
各地音樂人各自為政 各自安好

李偲菘認為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更容易聽到各種音樂,能吸取他人的長處。(受訪者提供)
談到各地華流音樂人如何相互影響,李偲菘說:「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更容易聽到各種音樂,能吸取他人的長處,是好的。但各地的音樂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我們新加坡的音樂包含東西方和多元種族元素,孫燕姿的《神奇》如果讓中國大陸或台灣歌手演唱,少了說服力。中國大陸有著深厚的文化,音樂可注入地方特色,台灣的音樂則可融入原住民色彩。」
黃子佼則感慨:「我們以前聽《愛如潮水》,會留意這個曲子是黎沸揮的,然後到新加坡時會去找黎沸揮的專輯,也會去找他為其他歌手寫歌。幾年前李榮浩出現在金曲獎入圍名單上,大家的反應是『他是誰?』,我請他來我的活動,了解他怎麼成長、發光,才恍然原來他幫很多人寫歌。可是現在新一代的歌迷和主持人對這些事情沒那麼熱衷,對區域的探索少了,可能大家關注的事情太多,就各自為政,各自安好。」
現在有不少港台歌手出現在中國大陸的音樂綜藝節目,黃子佼坦言雖然有一些交流,但得利的還是電視台。他嘆說:「歌手到最後各忙各的,沒有合作的意願,節目做完之後,沒有留下長遠的回憶和影響。電視台賺到了冠名,但音樂圈賺到了什麼?這是有點可惜的。」
圖、文: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