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新加坡教育部發布會上,一項震動教育界的改革正式落地。
自2028年起,初級學院(JC)的入學標準將由現行的五科計分(L1R5)調整為四科加第一語文(L1R4)。

這被官方稱為「減負良策」,意在為學生騰出更多時間探索興趣、平衡學業與個人發展。
然而,政策公布後,爭議隨之而來——少考一科是否真的能緩解競爭?學生是否會因「自由時間」而陷入更隱蔽的內卷?
01 新政核心
從L1R5到L1R4的「減法」邏輯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2025年的官方文件,新入學標準將原本的五個科目(L1R5)縮減為四科加第一語文(L1R4)。
過去,學生需提交英文和五門最優科目的成績,如今只需四門主科成績,且第一語文(通常是英文)單獨計算。

教育部表示,此舉意在「減少考試負擔」,讓學生從繁重的備考中解脫,投入課外活動、社區服務或興趣探索。
這一調整被部分家長視為「及時雨」。
家長聲音:「孩子每周五的『獨立學習日』已初見成效,他們開始主動研究編程、參與戲劇社。新政若能延續這種自由,或許真能培養出更全面的學生。」
02 理想與現實
減負還是變相內卷?
政策初衷是減負,但實際執行卻引發新的矛盾。
(1)入學門檻提高
由於計分科目減少,各初院的最低錄取積分(Cut-Off Point)相應提高。
以萊佛士書院為例,其L1R4分數線較往年L1R5換算後上升了2-3分,導致學生需在更少科目中追求更高精準度。

(2)「自由時間」如何分配?
一名中二生坦言:「少考一科後,我多出兩小時自習時間,但媽媽立刻給我報了物理補習班。」
這一趨勢在補習行業的數據中得到印證:
2026年,針對O-Level科目的補習需求同比上漲15%。
部分機構甚至推出「四科衝刺套餐」,專門為L1R4政策制定課程。
專家分析:「當社會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減負政策可能變成『零和遊戲』——學生只是將時間轉移到更激烈的科目競爭上。」
03 華義中學的「實驗田」
課堂內外的試點探索
作為新政的先行試點,華義中學推行「獨立學習日」,讓學生每兩周的周五自主安排時間,並在期末通過幻燈片或視頻展示成果。
學生體驗:「我用這一天學習視頻剪輯,甚至製作了校園紀錄片。」

教師觀察:
部分學生因缺乏指導,將自由時間用於「低效消遣」,導致學業與興趣兩頭落空。
該校教師李明華表示:「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配套支持。我們正在設計興趣導師制度,幫助學生將自由時間轉化為真正的能力提升。」
04 爭議焦點
新政是「解放」還是「加劇分化」?
(1)家庭資源差距擴大
富裕家庭能通過課外項目(如機器人競賽、國際義工)豐富履歷。
普通家庭學生則可能因缺乏資源而局限於傳統學科賽道。

(2)課程難度未同步調整
物理、化學等科目的課程深度增加,學生需投入更多精力掌握核心知識。
2027年初,新加坡全國教師協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科目的教學大綱仍基於L1R5體系,而考試減少後,課程難度未相應調整,學生反而更吃力。」
專家觀點:「減負不應僅是科目數量的調整,更需系統性改革——包括評估方式、教學重點乃至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05 學生心聲
在變革中尋找平衡點
2028年首批適用新政的學生,現就讀中二的王同學(化名)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
「政策改變的是規則,但不變的是自律的價值。我會繼續每天規劃時間表,既備戰考試,也堅持繪畫愛好。」
這種「務實樂觀」的態度,或許正是改革過渡期的生存智慧。
結語
減負與競爭的拉鋸戰
無論是哪種答案,教育的改革從未止步於政策文件,而是深植於每個家庭的選擇、每所學校的實踐,以及每位學生在書桌前的取捨與堅持。

當「減負」與「競爭」的拉鋸仍在繼續,真正的答案或許藏在如何讓教育回歸「點燃興趣」而非「填充科目」的本質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