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對普通醫生和基層醫療的需求從未間斷,審批行醫執照的醫藥理事會近日宣布一項新條例,規定通過有條件註冊成為正式醫生的海外醫科畢業生,若不是直接進入專科,又沒在本地完成一年的研究生實習,就須先完成一年的基礎臨床醫學。
這也就意味著在海外學醫畢業的新加坡籍和外籍醫生,他們必須在監督下從事一年的「基礎醫學」,吸取家庭醫生的行醫經驗,為不同疾病的病人看病之後,才能獨立行醫。
其次,這項規定也意在表明醫科畢業生需從普通醫生做起,以應付社會上的普遍需求,這也就是基層醫療。

基層醫療是任何社會最基本的醫藥需求,尤其是像新加坡這樣老齡化的社會,年長者看病的次數愈加頻繁。而24小時的普通診,便是為了人們的需求,以減輕公立醫院緊急部門的壓力。
醫藥理事會在解釋新條例時說:「這是為確保醫生在臨床上可獨立行醫,也是為了病患的安全,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接觸到不同病人廣泛的病情。這樣的監督和評估,能讓醫藥理事會了解他們是否能從事基層醫療的服務。」
這項針對海外醫科畢業生的規定,讓他們跟本地畢業的醫科生一樣,在正式獨立行醫之前經過一年的實習階段,而且新規定顯然也在於確保外地醫學畢業生的專業水準達到新加坡的要求,同時也讓外籍醫生有時間適應新加坡的國情和醫藥條例,加強他們與本地病人溝通的語言能力。

隨之時代的發展,年輕一代的醫科畢業生,行醫兩三年便會往專科醫生的領域發展。
與此同時,醫生趁年輕時進一步提升成為專科醫生無可厚非,但若只為高收入和高地位,可能導致整體醫療服務領域的供求失去平衡。
最重要的是根據本地醫科畢業生的反映,在過去的兩年,進入熱門專科愈加困難。這也間接體現醫療人員的供應失衡問題很大。
此外本地大學醫科收生門檻很高,醫科學位雖然逐年有所增加,但優秀生到外地大學學醫的例子仍存在。而且也有年輕人因家裡條件不足,無法出國,而必須放棄從醫願望,因此多年以來,要求增加本地醫科學額的呼聲從未間斷。

因此衛生部長顏金勇也曾透露,衛生部已逐步增加本地醫學院的收生人數,從2012年的354人增加至2018年的500人,增幅約40%;另外過去三年,每年約有200名留學海外的新加坡籍醫科生回國服務。
這些數據讓我們看到了些許曙光,但更要闡明的是儘管本地醫學院增加收生,仍無法完全滿足我國的需求,海外留學的醫科畢業生仍是國家努力爭取的對象。

所以在小編看來,國內想要留學新加坡醫科的畢業生們獲得就業的機會也很高。因此,一年基礎臨床醫學的新規定,也不應成為新加坡留學生的障礙。而且新加坡吸引外來醫生,以滿足新加坡醫療服務的需求。但最後,新加坡的本籍醫科畢業生也應回到本國開啟從醫事業,以供國家醫療領域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