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留學的小夥伴最擔心的問題之一肯定是能否順利融入新環境了,尤其是新加坡低齡的留學生,初來乍到難免會有孤獨感。
很多新加坡孩子在第一天上小學時都會面臨的困境,對於孩子們來說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心裡必定會產生牴觸情緒。
「我有朋友,我不需要任何新的朋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在第一天堅持下來,但是很可能由此就開啟了「安全感模式」:不願開口說話,自然地疏遠同學。開學的這些日子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本地學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面對文化,語言等差異的小留學生們了。
英文環境
在孩子剛到新加坡的時候,還是要將英語放在重要的地位,陪讀媽媽,儘可能地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英文。
在家具上(杯子,書桌等等)貼上英文便條,特別是還在經常接觸的玩具;
此外,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英文交流。
給孩子觀看當地的電視節目,英文卡通也是非常好的鍛鍊英文的機會。
真正能夠做到「自來熟」的孩子真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孩子剛到新加坡,新加坡的學校的時候,內心的恐懼是要大於好奇心的,這時候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幫助他們完成過渡。

學校方面
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並且通過分組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友誼和信任,進而融進全新的環境。
父母方面
在這段過渡時期要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經常和學校的老師聯繫,了解孩子的近況。除此以外,也可以通過和孩子聊天,了解他們生活的點滴,讓他們習慣分享學校里的生活。
文化方面的差異同樣不能忽視,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的移民國家,儘管華人占據大多數,但是來自馬來西亞裔、非洲裔,印度裔也非常多。
教導孩子不因膚色產生異樣眼神,是家長和學校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接受文化的差異,尊重文化的差異非常重要,不僅能夠幫助孩子融入新環境,對於其未來價值觀的塑造也起到關鍵作用。
這就需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了解不同的文化,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上述的問題多少都與「社交」掛鉤,當孩子的社交真正開始的時候,才算完成了融入的第一步。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塑造價值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一時期需要教會他們遵守規則,為他們帶去善良,分享,幫助等等觀念,這些都是社交中需要遵守的規則和有力「武器」。
當然學校也會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針對性的解決孩子融入困難的問題,家校互動快速解決過渡時期的問題。當然老師的單獨關照也會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
「單獨關注學生對他們的學業發展有利,亦有助發現他們的長處和短處。」
家長應儘早識別孩子的長處和短處。一旦確定,與他們聊聊,並共同糾正他們的問題,讚揚他們的優勢,以提高他們的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幫助他們完成過渡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