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向注重幼兒教育,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度過語言黃金期,新加坡計劃明年推出新的華文大綱。
新大綱的目的希望孩子可以在探索與玩樂中學習華文和知識,幼兒教師也會採取更生動和生活化的教學及溝通方式,讓三歲以下的嬰幼兒自然地接觸華文。

總理李顯龍曾在今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了很多新的教學計劃,喜歡可以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並特彆強調從小鞏固雙語基礎的重要性。
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是教育行業的主要從業者,在未來的三年將配合政府的計劃,開設20所嬰幼兒教育中心,照顧四歲及以下嬰幼兒,並會進一步加強雙語教育。
據了解,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從去年起已開始著手對嬰幼兒的華文課程進行改革。

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旗下的學前教育中心將於明年和後年,先後推出針對N1幼兒班(給兩歲至三歲)和嬰兒班(給兩個月至兩歲)的華文新課綱,目的是讓課程內容和教學法更規範,配合嬰幼兒對語言最敏感的時期,激發他們對學習華文的興趣。
幼兒教育是最佳學習時機

新大綱實行後,學前中心的華文課時間比重維持不變。N1每天有30分鐘華文課;嬰兒班每天則有約20分鐘的大組學習活動,但教師會根據嬰兒的睡眠需要及集中力靈活調整。
三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也是兒童學習的最佳時機,此次改革也是為了利用這段時間,加強孩子的雙語教育。
新加坡的幼兒教育也一直以探索、指引為主旨,以N1華課來說,幼兒教師會利用華文課以外的時間培養幼童聆聽和會話能力,例如讓他們選帽子時掌握顏色、設計和尺寸的概念,以及相關中文詞彙。
家長陪伴,效率更高

對於孩子的培養,家長起著很大的作用,為了加強華文教學,新加坡未來將計劃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去,例如,舉辦親子溝通學習坊,或讓家長同孩子參與傳統文化活動。
在灌輸傳統價值觀方面,教師除了講故事,也會讓孩童將一張「美德清單」帶回家,讓家長向孩子解釋、引導他們對自己日常行為是否體現美德做「自我評估」。
那新加坡華人普遍的華語到底什麼水平?
新加坡華族的母語到底是什麼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官方的母語是Mandarin(即Mother Tongue Policy對華族的學習要求是Mandarin),這一「統一母語」出現的原因是新加坡的「真實母語」環境太過複雜:閩南語,潮州話,福建話,海南話,客家話,粵語等等都是曾經在新加坡活躍的語言種類。儘管現今來講,在新加坡,讓年輕人學方言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有一部分年輕人還是認為如果從親近角度來談母語,方言可能會是他們的首選。即使他們不會說,但是從小聽到大的,祖父母一輩交流,父輩和祖父母輩交流都是在用方言。根據我最近對NUS本科生的訪談來看,以華語作為家庭主導語言的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會一些方言,甚至有一部分可以流利地用方言和祖父母對話;但是以英語作為家庭主導語言的年輕人,一大部分也能用華語進行流利對話,闡述自己對一些問題的觀點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在訪談過程中完全說不成句子(因為訪談的話題非常正式,且涉及到觀點的闡述表達),但是我相信他們的簡單日常對話還是沒問題的。如果以中國大陸普通話的標準程度來看新加坡人的華語水平的話,從我做調研以來認識的七八十個新加坡人來看,只有兩三個人能完全符合大陸普通話的標準程度(準確區分zh, ch, sh, z, c, s, ong, eng, x, s, j, z等等)。但是以流利對話程度來講,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無障礙流利對話的(無障礙即指可以用華語表達大部分觀點,適時地進行語碼轉換)。
評價華語水平下降是指使用華語的比例,那麼可以肯定地說,華語使用比率大大下降,大部分新加坡人都將英語評定為他們的first language(這裡first language的定義是日常中最熟練運用,頻繁使用,覺得自己最親近的語言)。但如果是從教育角度來測評新加坡華人的華語水平,我相信他們的水平是上升的,畢竟老一輩人連字(漢語拼音)都不認識,很多四五十歲的新加坡人沒有漢語拼音完全無法閱讀,而現在的年輕人的華語識字率很高,一篇文章偶爾有幾個字不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講,新加坡年輕人華語水平是上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