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美食代表之一:滷肉飯。(DanielFoodDiary)
作者
郭昱辰
最近宏茂橋坊(AMK Hub)新開張了一家「金峰滷肉飯」,在本地的台灣人圈子裡掀起了一陣話題。
說到金峰滷肉飯,熟悉台北美食的本地朋友們應該也曾耳聞,那可是在台灣美食圈的一級戰區中,30年來保持名聲不墜的強者。
坐落在南門市場的金峰本店,多年來以一碗簡單的滷肉飯,成功擄獲眾多食客們的味蕾。除此之外,金峰的湯品也廣受眾人的讚譽,尤其那碗又香又稠的肉羹湯,更是許多人慣於點來搭配滷肉飯的經典之作。
說來有點可惜,在新加坡開業的並非聲名遠播的南門金峰滷肉飯,而是「西門」金峰。
據新加坡金峰業者表示,西門金峰和南門金峰系出同源,是同個家族的生意。雖然還是南門金峰名頭響亮,但西門金峰在新加坡新開業,還是湧現出排隊人潮。
滷肉飯的前世今生
台灣滷肉飯的由來,據傳是因台灣社會躋身成為「亞州四小龍」前,生活較艱困、一般人吃不起豬肉。
於是當年主婦們就時常購買一些便宜的碎肉、豬皮,回家後細切絆攪、加上蔥蒜香料等混炒後以醬油整鍋滷製。吃飯時淋上幾匙,為簡單的白飯增添風味的同時也確保營養充足。在那個不景氣的年代中,算是經濟又實惠的庶民美食。

滷肉飯是大家都熟悉的、代表性的台灣美食。(網際網路)
時至今日,台灣社會富裕起來,大家都能大口吃肉了,但滷肉飯不但沒有退出日常生活,反倒日益講究起來,逐漸地成為代表性的台灣美食。
一碗滷肉飯,不外乎滷肉、滷汁、白飯。三大要素相輔相成,只要有一環不夠完美,就不是合格的滷肉飯。
滷肉通常會採用肥瘦參差的五花肉,肥瘦比例依店家和地域有所區別,太肥則太過油膩,太瘦則入口乾柴。
許多店家會選用帶皮豬五花,目的是要讓豬皮的膠質融入醬汁中,來製造出膏腴的黏稠感。在部位的選擇上,通常會選用肥三瘦七的豬頸肉、或是瘦肉較多後腿肉,甚至是互相摻雜,端看店家如何調整。

五花肉。(網際網路)
至於滷汁,生抽、老抽、料酒、蔥姜蒜、糖、鹽是基本。其他佐料如油蔥酥、洋蔥、胡椒、咖喱粉、五香、香菇、桂皮、八角、豬皮丁等,都是配方內的常客。就如調色盤般、任憑各家發揮。

滷味佐料全憑各家發揮。(網際網路)
最後的關鍵是米飯,米飯質地須緊實飽滿略干,有些店家還會添加少許糯米,以利米飯吸收滷汁。台灣人必選用米粒渾圓的梗米,筆者真的在新加坡吃過拿香米當作滷肉飯的店家,當下真的有種想翻桌理論的衝動。
滷肉飯南北大不同
在台北點碗滷肉飯,端上來的會是本地人熟悉的那樣,肥瘦均勻的豬五花肉碎,伴著濃厚噴香的滷汁,淋在香氣四溢的白飯上。然而,一旦到了南台灣,還點滷肉飯,可能就要跌破大家的眼鏡了。
在台灣南部,告訴老闆來碗滷肉飯,端上來的會是一大塊的三層肉,隨著醬汁直接蓋在白飯上。不是南部人比較豪邁,單純是南北稱呼上的差異。在南台灣想吃到熟悉的」滷肉飯」,必須告訴老闆想來碗」肉燥飯」。

南台灣的」滷肉飯」,是北部的」爌肉飯」。 (網際網路)
南台灣的肉燥飯,比起北部的滷肉飯也有差異。通常肉燥飯會選用豬絞肉,肥肉的比例遠少於北部的滷肉飯,滷汁也不那麼黏膩,口感上較為清淡。
當然,大口吃肉也不是南部的專利。在台北,只須告訴店家想要」爌肉飯」,就能點到大塊三層肉的版本。
最好吃的滷肉飯 在每個人的心中
滷肉飯之於台灣人,大致上就像雞飯之於新加坡人。這是一種基於社會的飲食文化,是伴隨著眾人成長的味道、也是根植在每個人心中的情懷。
其實不管南門金峰西門金峰,大家最在意的還是好不好吃。可能你愛吃金峰,他比較喜歡鬍鬚張,我則覺得我家巷口賣的才是美味。每個人台灣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碗最好吃的滷肉飯。問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
你呢?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美味的那碗滷肉飯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