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圖,新加坡名校一覽,排名不分先後,來自個人統計。
其中B欄是地區,C欄是學校(紅色女校,藍色男校),D欄標A表示有聯合中學,E欄是2B(簡單來講就是做義工的家長報名的階段)報名人數/錄取名額,單位%;F欄圍2C(簡單來說這個就是大眾家長報名的階段)數據,G欄標示了幾個GEP也就是天才班的學校。

名單里的學校,已經放寬了範圍,爭取覆蓋全島各個區域,其中比如兀蘭的學校,只能說是本區還不錯的小學。
當然大部分學校都當得起一聲名校的稱呼。雖然新加坡沒有官方的小學排名,每年的畢業成績也不對外公布,但如果要選出小學第一名的話,我認為是萊佛士女子小學,250分以上的學生百分比比南洋小學還要高,而且一公里內公民學生2B輪穩進不需抽籤。如果家裡都是女孩可以考慮下租房到附近拼一下。
GEP小學,當然是最好的小學,沒有什麼爭議,其中南洋,恆力,道南,南華四所混校最受歡迎;其次,聖尼格拉女校,愛同小學,培華,儒廊,彌陀,Fairfield,崇福也都是很棒的小學。其他的小學也是很熱門的小學,25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層出不窮。
就鄰里學校來看,東部巴西立Pasir Ris和淡濱尼Tampines的小學質量較高,競爭難度也不大。
新加坡的小學入學是根據住址和身份,進行抽籤選擇的。具體來說,比如2C,優先是一公里內的公民學生,如果名額足夠,就全部入學,然後再考慮1-2公里內的公民學生,如果這時候名額不夠了,那麼1-2公里的學生要進行抽籤。這之後2公里以外的公民學生,以及所有的PR學生是沒有機會的。 大多數名校,公民學生之間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PR身份的學生基本沒有什麼機會。
對於已經拿到公民身份的學生來說,學區房是很有幫助的,而且新加坡租售同權,很多本地家庭在開學報名前會去租住在名校旁邊的房子,從而獲得錄取時的優先權。這個是允許的合法的,但是需要成功入學後居住在同一範圍內至少三年。
對於PR學生來說,名校學區房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因為即使是1公里之內的PR學生,在優先級上也是排在2公里之外的新加坡籍學生之後。這個時候,就不要追求名校了,要選一些能進入的還不錯的鄰里小學更實際。
如果是外國人身份的學生,那麼學區房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外國人學生只有在所有公民和PR選擇完之後,才會被教育部統一分配剩餘學額。對於外國人學生,教育部是不保證一定有政府小學可以入學的,也不會考慮居家的遠近,這也是很多外國人不得不進入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的原因。
政府一直宣傳每所小學都是好小學,雖然大家都知道事實不是這樣。但是哪怕進入一般的小學,在小學畢業考試中考出250以上的高分的優秀學生還是很常見的。相對於名校,家長的監督以及合理的補習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