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女7年級報到,就讀新加坡某所學校。朋友說,你們的大航海時代到來了。誰說不是呢?有點激動,有點忐忑,畢竟需要勇氣。
註冊登記、行政說明、IT設備安裝、拍照、校園網培訓、校長面談、買校服,這套流程下來半天沒了。好在學校工作還算高效,旁邊還準備了茶歇,讓我有些個如沐春風的感覺。
在這裡,每次都會遇到來自全球各地慕名而來求學的家長,在他們身上我能對比出中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因此,平時少不了跟周圍的父老鄉親家長扯扯閒篇,聊聊擇校和聊聊陪讀。今天遇到的是來自深圳的家庭,父母都是設計師,13歲的女兒原來在國內就讀於全國基礎教育名校——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一聽國內這間學校名字,我輩開始耳朵疼,如雷貫耳、一席難求)。今年6月份,孩子六年級小學畢業,暑期直接全家騰挪來到新加坡,報讀了AEIS(新加坡政府學校外籍學生的全球統一考試)考前輔導班。

示意圖 接受了幾個月不到的輔導,竟然一次性通過了考試,收到了來自某間政府學校初一入學通知,還是四年直通車班。這在很多中國考生看來,簡直霸氣側漏。然鵝,她卻並不滿意。因為作為一個外國留學生,一流學校肯定是輪不到的(被當地人全部占了學額),這次錄取她的這間屬於當地二、三流。於是,整個家庭火速為此召開了會議,最終做出令我輩大跌眼鏡的一個重大選擇:放棄政府學校,報考國際學校。別小看這個決定,這意味著她將失去唾手可得的申請新加坡綠卡的機會,永遠失去政府學校這個物美價廉的雙語教育資源(一旦放棄則終身不可再報考)。她媽媽說,為了這個決定,她發燒了一個禮拜,最終想通了。這次擇校決定的理由很簡單,既然已在小升初就放棄了國內這間一流名校,那麼,他們到新加坡肯定是奔著當地一流名校來的,其它二、三流,實在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增值。因此,當考入一流政府學校的夢泡湯後,一流國際學校則成為了下一個選擇。通過新加坡英系國際名校的跳板,他們的下一步將順利進入英國的名校,這才是最終目標。我想,目前這間也只是跳板,他們正在準備著去實現下一個三年目標。其實,整個擇校過程並不是家長說了算的,13歲的女兒本人深度參與且對這個決定起了決定性作用。 讓我們回顧一下2019年全球國際學校IB成績排名。

從榜單中可發現,排名第一新加坡,排名前五中新加坡占2席,前50名新加坡占10席,占比1/5。同時,在這些新加坡學校中還有1所藝術類國際學校(School of the Arts)位列其中。而反觀中國的國際學校卻沒有一所學校榜上有名。與之相反,前兩天聽魔都的一位朋友說魔都某所國際學校的贊助費已達120萬人民幣,而且還是跪求價。這120萬人民幣是什麼亂象?拿教育做交易,簡直開玩笑。 最後,我還是回到前面這個女孩和她的家庭。
這位深圳女孩的優秀,真不是大家認為的分數高、是學霸。我女兒跟她是考前輔導班的同學,這次一起錄取了這間國際學校也是巧合。聽女兒說,這孩子不僅學得好,而且玩得也好,比她在國內認識的一些學霸在其它方面懂的更多,比如電影啦、明星啦、動漫啦等各方面,每次同學一起出去活動,她都牽頭組織而且考慮周到。今天跟她媽媽聊天后,我還發現,這女孩有一個「精彩」之處——她清楚而堅定地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並已經會為此全力以赴,而且過程中還懂得取捨。
上面的擇校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我遇到過很多國內的優秀的孩子,也有些是學霸這類,但像她這樣 13 歲不到的女孩子身上就會參與擇校,最終自己做出決定,這也實屬難得。在家長義無反顧地支持自己的孩子的背後,是他們知道,孩子做出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於是,這樣良好的家教對於孩子成長的助力是一種非常良性的循環。來日方長,孩子突然會有一天出類拔萃,顯示出她的卓越,學習的一路才能越走越寬。
是啊,在獅城這方小土地上,我遇到很多來自國內的優秀孩子和優秀家長,他們正直,有使命感,在哪裡都那麼努力,同時也為了孩子的將來不惜漂洋過海,多一些國際選擇。

新加坡知名國際學校 然而我們這些家長,其實也會在初來乍到時掉入一個眼花繚亂的怪圈。在教育資源豐富而多元的新加坡,我們到底怎麼選?兜兜轉轉,什麼是適合的教育?為什麼最終選了這所學校?
其實,不必糾結,回歸初心。我們不是選學校,而是在選一種價值觀。如果你幸運,那麼它正好與你的保持一致。回過頭來看,這個複雜的、漫長的擇校過程,其實,並不會那麼糾結,一切歸於那個「初心」——價值取向。
謹以此篇,共享跟本人一樣經歷著各種選擇和糾結的中國陪讀家長團。 (文: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