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都沒了,全球機場不得不更改現有設計

2020年09月18日   •   2萬次閱讀

星耀樟宜。(海峽時報)

作者 徐子瓊

病疫情前,說走就走的出國旅遊,猶如家常便飯。機場越變越像豪華娛樂商場,星耀樟宜就是一個最佳例子。擁有400個品牌租戶的它如果開在美國,將是全美規模第四大的商場。

疫情後,旅客沒了、飛機停飛、免稅商店無人問津、機場的各種便民設施突然顯得多餘。

DFS在樟宜機場的免稅店,已關閉。(聯合晚報)

新機場的設計不得不來個急剎車、大轉彎。現有機場也在觀望疫情的變化,隨時改動空間。

一場疫情,讓全球許多原本想晉升「豪華商場」的機場,乖乖變回樸實無華的機場。

那種「最好能吸引旅客在機場停留越久越好」的設計心態,正逐漸調整為:如何將空間騰出來滿足更嚴格的防疫安全要求、以及如何讓旅客在機場內逗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寬越好。

還記得今年6月中旬,前任交通部長許文遠曾宣布,將原本計劃在2030年投入運營的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的建造工程延後兩年嗎?

新加坡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工地。(聯合早報)

當時他說,這麼做是為了大幅度調整目前的第五搭客大廈設計的空間與布局,將冠病後的安全防疫措施和未來航空需求考慮在內,也順帶用這段時間觀察全球疫情的發展走向。

具體改動的細節是什麼,樟宜機場仍未公布,但我們可以從目前正在改造中的一些國際機場一窺究竟。

隨時準備更改設計

美國堪薩斯城國際機場在疫情前,已經耗資15億美元將現有的三座搭客大廈,整合成一座擁有39個登機口的巨型兩層樓搭客大廈,裡面還設計了一個兩層樓高的噴泉和一個兒童遊樂區。

幸好施工仍在初步階段,因此可以在設計上改動原本為旅客提供的各種便利設施,結合新的防疫要求作出必要調整。

美國堪薩斯城國際機場示意圖。(網際網路)

巧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時,堪薩斯城國際機場當時也正在改 建機場。那時,機場的設計師被突如其來的911事件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得不臨時調整機場的安檢區設計,改變裡頭的動線與空間大小,同時也將機場室內的玻璃和外部的玻璃幕牆一律更換成強化玻璃,工程浩大。

堪薩斯城國際機場發言人Joe McBride受訪時說: 「當時(911),項目已在進行中,但我們還是及時作出調整,為時未晚。這次的搭客大廈改造工程,我們依然處於初期,建造工程也還在進行中,因此這回比911的情況好多了。」

美國境內其他改建中的機場,例如紐約的拉瓜迪亞機場,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的拉斐特區域機場,建造工程雖然沒有停下來,但機場當局都在密切留意防疫措施上的變動,準備隨時作出改動。

美國堪薩斯城國際機場示意圖。(網際網路)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西(Anthony Fauci)指出,新機場搭客大廈的設計與建造,日後不能只是為了應對冠病疫情,而是必須有足夠空間可以防疫其他呼吸道傳染病。 難嗎?非常難,但並非做不到。

告別「人貼人」的熱鬧擁擠空間

安東尼指出,傳統機場那種寸土寸金的擁擠現象必須改變。

搭客們在登機前的那種人貼人的空間今後不能繼續成為常態。

人們在機場的活動空間必須擴大,每一平方米的密度必須降低。整套機場的通風過濾系統都必須提升規格滿足防疫要求,機場內也必須隨時分派免費口罩。

在檢疫環節,所有的機場日後都必備體溫檢測儀,並且有專員問話、進行接觸者追蹤工作(contact tracing)等等。

新加坡樟宜機場設有體溫檢測儀。(新明日報)

堪薩斯城國際機場的設計師蘿拉.埃特爾曼(Laura Ettelman)指出: 「機場的建築設計是很困難的,因為它很快就會過時。因此我們今天在所有機場建築設計上,最關注的就是讓機場空間變得更靈活、越來越靈活。」

靈活度越高就能未雨綢繆,隨時調整空間的功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零接觸」將成為常態,排隊不復存在

例如,樟宜機場已經在使用的自助值機櫃檯(辦理登機牌等手續的自動輸出機器)和行李寄存處,都已裝上近距離傳感器,乘客只需將手指懸停在螢幕上方,即可進行無接觸式值機和行李託運。

日後這種「零接觸」的方式將滲透入機場的各個環節,從踏入機場的那一刻直至登機,「零接觸」設施只會多不會少。

機場測體溫。(網際網路)

杜拜機場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在2018年推出了智能隧道(Smart Tunnel)這一用於加快護照檢查(Passport Control)的系統,運用了內置的攝像頭以及虹膜掃描識別技術。

旅客只需要花15秒穿過隧道,在此過程中完全不需要放下行李、拿出護照、或等待工作人員確認,就可以完成整個檢查。

丹那美拉渡輪碼頭試用虹膜掃描系統。(新明日報)

這樣的智能隧道日後會更常見,面部和虹膜生物識別系統也將成為乘客身份驗證的首選方式。 甚至於在行李託運、安檢等環節,旅客日後很可能都無需再打開箱包,也無需被工作人員用金屬探測器貼身掃描。

排隊將不復存在,檢查流程將變得更加高效便捷、更加「零接觸」。

一場冠病疫情,改變的何止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