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炒蝦面是新加坡的一種平民美食,價格親民,但味道很不錯,而且一盤面就可以作為飽腹的一餐。
美味福建面
這道小吃也稱 「福建面」,秘訣盡在以豬骨和蝦頭熬制的香濃高湯里。主要食材為黃色麵條和粗米粉,以及鮮美多汁的大蝦、魷魚、五花肉條、蛋花,還可選擇綴以香脆的豬油渣,讓一切錦上添花。上桌時佐以參峇辣椒醬再淋上一點酸柑汁,清新提味。

對於某種食物的喜好和口味見仁見智,但一盤美味的福建面,往往包含這樣的元素:麵條不能太黏或太干,黃色的面中不能有過於強烈的鹼味,面恰如其分地吸收了鮮甜的湯汁,而這種鮮甜不是來自於糖,而是各種海鮮等原料自然的味道,炒蛋、海鮮和肉類等各種配料的味道和諧地融為一體,另外,辣椒也很重要。
追溯福建面淵源
顧名思義,福建炒蝦面,是福建人創造的一道料理,但其起源不太確定。
有人說它最初的名稱其實是 「梧槽炒麵」,因為這道小吃其實最早出現於梧槽路(Rochor Road)。當時正逢二戰剛結束,許多原籍福建的海員轉而到制麵廠工作,這些制麵廠員工經常在入夜時分到梧槽路聚集,在木炭爐上烹炒工廠剩餘的麵條。也有人稱 「梧槽炒麵」 的開山鼻祖其實是梧槽路附近七層樓旅館(7th Storey Hotel)旁邊的一個小攤檔。

另有人指出,梧槽炒麵其實是土生華人版的炒蝦面,醬汁更多,而且佐以參峇醬一起吃。這也是近來較為常見的版本。其實原始版本的福建炒蝦面據說會炒至麵條將醬汁完全吸干,而且是配搭新鮮切片紅辣椒享用。不過,各家之言孰真孰假,無關緊要;重點是,只要知道小販中心常見的這道麵食美味可口就夠了。
名店盤點
南星福建炒蝦面
這家就是原先後港的那家有名的南星,這裡的福建面屬於另外一個流派,乾式福建面,這裡的面炒的干很多,有點廣東面的感覺,如果喜歡傳統福建面的味道,但不喜歡黏糊糊的感覺,可以考慮這家。這家生意非常好,如果不想等太久,最好避開繁忙時段。
天天來炒福建蝦面
天天來絕對算是新加坡排名前三的福建面,有很多粉絲。老闆很大氣,給的蝦又大又新鮮又多,麵條也炒得恰到好處,吸收了豐富的湯汁,又不過於軟爛。關於福建面要不要放豬油渣,一向是很有爭議的,如果是支持放的一方,那麼一定要來這家吃吃看,這家面里的豬油渣炸得金黃酥脆,和面一起嚼下去,一個字,香!
芽籠29巷福建面
這家攤位儘管名字里有芽籠,但實際位置在東海岸,由原來在29巷店主的兄弟運營。這裡的特色在於,它是新加坡現存為數不多的一家仍然沿用最傳統方法烹制福建面的攤位。這裡以炭火來炒麵,讓麵條多了很多香氣。同時,面里的料很足,蝦和魷魚都很多,絕對吃得過癮。
水源福建面
這家就是原來的29巷福建面,和原來的店一樣,也是沿用炭火炒制的方法,面同樣很像,和上面他兄弟的店非常相似。但風格上有略微不同。這家的面收汁稍干,吃起來不那麼黏,有比較清爽的感覺,如果喜歡稍軟的面,上面那家可能更適合。另外,很多食客反映,這家的蝦通常給的比較大。
亞福炒福建蝦面
這個攤位的福建面被Chomp Chomp食閣的常客一致評價為新加坡最好吃的福建面。總是有很長的隊伍排在那裡,要吃上這裡的福建面,通常你要等上半個小時以上,除了具備優秀福建面的要素外,這裡的福建面令人意外的是沒有豬油味。
拒絕米其林的好味道
南星福建炒蝦面是舊機場小販中心著名的小吃攤,已經炒了五十多年福建面的老攤主黃福華,如今仍親自掌勺,一周六天工作。他最早是於60年代在高文一帶的南星茶室開檔,之後在1978年轉到六條石巴剎經營,90年代才搬到舊機場小販中心。他一大早就開始營業,直到傍晚五六點才打烊,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


2018年米其林曾向他發出邀請,但他卻謝絕了。問及原因,他說如今顧客已經應接不暇,用餐巔峰時,顧客甚至要等上一個小時,如果上了米其林,生意增加,到時候將應付不過來,導致水準下降就得不償失了。「米其林每年都要進行評定,一旦進入肯定想年年上榜,徒增更多壓力,年紀大了,無法兼顧這麼多,做好當下的炒麵就行了。」
新加坡有許多傳統小販攤位大都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但黃福華很幸運,他的大兒子黃語冠(45歲)樂意傳承手藝,繼續經營。目前還在律師樓擔任執行員的大兒子每個周末會來攤位幫忙,並學習手藝,為將來做準備,從事設計行業的二兒子到時也一起幫忙。至於將來是否會擴充生意,黃福華打算交由下一代自行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