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話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前也談到國內的老師經常給我一種伯樂的感覺,有的時候甚至像親人,我尊敬的同時充滿了感激。但是美國大學的教授卻像好朋友,也正因如此,他們對所教學科的熱愛也會傳染給學生,甚至可以說是peer pressure同夥壓力。有的時候,如果我是為了簡單得分而上一門課,到第二節課的時候如果我都沒真心喜歡這門課的內容,我往往會因為愧疚退課。因為課上最重要的「同夥」那麼慷慨激昂傾盡心血,而我只是泛泛而已。
如果咱們回到之前提到的創新,私以為創新的一個條件是熱愛,因為只有一個人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才會排除萬難去找到前人無法找到的方法,才會茶飯不思地腦海里迴蕩的都是那些問題,才會去閱讀更多的資料,才會最終創造自己的「新」。

(達特茅斯學院)
#個人價值#
這裡說的個人價值指的是,無論你有什麼能力和背景,美國大學的環境都會鼓勵你實現自己的價值。通過什麼方法呢?學生參與。比如說,達特茅斯的很多學校項目例如抗爭性騷擾,第一代大學生,環境保護等等,看起來像是傳統意義上學校領導層可以做的一個從上往下的改變,但是其實所有環節都是由學生參與,設計以及實施。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大一的時候覺得自己並沒有任何「做事情」的能力,但是通過這些學生參與的小項目一步一步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與此同時,也培養了我對達特茅斯的感情。因為這個校園有我出的一份力,而我則是校園的一份子。在求職面試的時候,我說到的事例大部分都是校園裡的參與和貢獻。理由很簡單,如果在校園這麼小的一個平台上,你通過運用資源和個人能力創造了這麼多改變,我們有何理由不相信你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有更多的資源和更高的個人能力後,能不實現自己的價值抑或是改變世界嗎?

(截圖為學校領袖能力和多樣性中心招募學生大使)
04. 英國教育
首先我想先解釋一下,我對英式教育的理解比較局限性。新加坡的高中我的學校是英校,有英國學校的傳統和風氣。上的課程也是政府專門設立的英國老師代課的人文競賽班,這是我對英式教育最初的印象。雖然我現在在英國交換,但是時間也還不長。所以就這兩段經歷拼湊出來的感受,簡單談談。
其次,歐美教育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就不一一闡明那些一樣的特質。這裡會著重談幾個和美國教育感受不同的點。
#Old School思維#
Old School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比較權威和保守的理論派,不存在任何正面或者負面的含義,只是一種思維方式。還記得在高中的時候,歷史老師是一個愛爾蘭人。在教我們歷史的時候他把所有可以想到的理論都搬了出來。後來和美國同學在交流同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我發現我的理解更加理論派所以中立,而他的比較一面性。
所以說,權威和保守的理論派思維是英式教育給我的最大的財富。以史為鑑,也許感覺不夠激進和創新,但是在看待很多現在發生的事情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回到理論,先了解有沒有前人的知識和經驗。雖然英國的大學課堂上交流並沒有那麼多,但是互動的方式更加像古代孔子和學徒的關係,教授都滿腹經綸充滿閱歷,而作為小白的我卻很享受記錄下每一句充滿啟示的解釋。

(現在交換的學校倫敦大學)
#真實社會#
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是說英國的大學和很多美國的大學比起來,更像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不會一直有人耐心回答你的問題,因為學生太多了;也不會有人願意一直花自己的時間來幫助你,因為教授會把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分的比較開。
美國大學雖然關注學生,但是卻慣壞了學生。前幾周剛來倫敦大學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懵的。新生訪校的組大到我中途遺失了我的領隊,沒有人告訴我在熙熙攘攘的校園裡下一步要做什麼,列印的時候也沒有人提前跟我說默認是彩打。習慣於巨嬰式呵護我的工作人員,我在第一周獲得了無數個負責交換生老師的白眼。後來我和達特茅斯其他來交流的同學交換了一下感受,發現大家都一樣。
後來我意識到,這些東西原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大學都應該是大學生自己應該掌握的技能,我都沒有。羞愧難當,大學都過了一半了,我竟然還是如此被保護在一個象牙塔里。在這方面,英美大學真的要特別不一樣,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剛上大學能被呵護,但時候後來要學會獨立。畢竟到真實的世界裡,沒有人有義務幫助你。

(圖片來源:https://uci.uloop.com/news/view.php/200897/Dress-To-Impress-What-To-Wear-For-Freshman-College-Orientation)
#以禮待人#
這一點相信任何在英國生活過的同學都會有感覺,無論大家心裡怎麼想,表面上一定要做到十分非常及其有禮貌。這對於習慣了有話直說的中國或者美國學生來說,一開始我們都會有點不適應。因為我們的直接,可能在教授眼中,就是不禮貌;美國同學的質疑性提問,可能在同學眼中,就是挑釁。
不得不說,我還在適應期。從小到大在課堂里我都喜歡問查證性問題,而不是解釋性問題。似乎去挑戰老師的論點,或者啟發我自己去思考更深層次,就是我學習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方式,目前看來似乎需要包裝一層糖果外衣再禮貌地詢問。
我特別期待自己的改變,也特別欣賞以禮待人的溝通方式。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如果可以在英國的這幾個月被同化一些,也算是個人性格的一點點完善和成長吧


(圖片來源:https://learnenglishteens.britishcouncil.org/magazine/life-around-world/british-etiquette-are-we-too-polite
05. 總結
以上整整十二點,以德治人,群體影響,高效學習,亞西兼并,社會價值,自學能力,尊重不同,熱愛所做,個人價值,Old School思維,真實社會,以禮待人說是不同教育系統的特點,不如說是我三生有幸能通過教育獲取到的成長和能力。
在我抱怨考試的艱難的時候,在我吹毛求疵地對比兩個都很好的課程的時候,在我吐槽課外活動壓力太大的時候,在我被四個教育系統「蹂躪」過的時候,我有沒有想過這洋洋洒洒6000字下面是多大的特權,幸運,以及不平等?
如果,我比較的這四個教育系統,但凡有其中的一個,可以被所有需要教育的人們使用到,那麼對他們的人生又會有多大的改變?對社會又有多大的改變?
上周,我在公眾號里做了一個小小的社會試驗。問了大家300塊人民幣可以做什麼,有以下幾個選項:
A. 兩個人一餐海底撈
B. 2周的一點點奶茶
C. 一個貧困山區的兒童去昆明兩日游
D. 一個遊戲裝備
E. 2本正版賽達原版書籍
F. 讓一個100人+的村子的垃圾消失
G. 一隻tf口紅
這裡公布大家的答案,90% 的人選了ABDEG,40%的人選了F,20%的人選了C。按照我局限的現實生活經歷來看,ABDEG的確都可以實現。但是其實,C和F也可以實現。
選項F:在4個月前的大二暑假,去秘魯前我其實回了一次國。和一些小夥伴一起來到了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梯田,通過登山和戶外的方法,以及幾百塊的午餐,我們和十幾個小朋友一起將村子裡的垃圾都撿乾淨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收穫了陪伴,給孤獨找了一扇門讓他先離開;我們還收穫了知識,用筷子搭建起孩子們團隊合作的能力。
我們看到,同樣的一份金錢,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慾望上的享受,其中還可能還有減肥失敗的懊悔以及購物而失去的機會成本;但是也可以給另外一些人帶來更有意義的快樂。
同樣一份教育,也許看這篇文章的你,可以比較孰優孰劣懊惱自己沒有享受到世界上最完美的系統;但是任何教育系統本身其實已經足夠改變一個需要它的人的一生。
這就是所謂的越來越低的邊際效益,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如果我們把世界的總快樂算成每一個世界人民的快樂總和,那麼最幸運最富有的那一群人每年少買一個鑽石,把這份金錢給最需要的人們購買所需的日常用品,全世界的快樂總和就會升高很多。最富有的那一群人會少快樂嗎?也許,但是可能就跟腿上被蚊子咬了一樣轉瞬即逝。最貧窮的那一群人會多快樂嗎?當然!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救命的費用。如果最富有的人知道了自己給這麼多人帶來改變,會更快樂嗎?我覺得會,且這會讓他們的整個快樂總值比買鑽石更高。
寫到這裡,我發現我已經寫跑題了。但是希望我有向媽媽解釋清楚為什麼一開始我要用「蹂躪」這個詞,用來反思和警醒自己這篇文章背後的特權和不平等,以及激勵自己珍惜感恩已有的資源且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所以現在如何?我和小夥伴們正在想辦法讓選項C實現,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