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美味

2020年02月27日   •   1萬次閱讀

咖喱

魚頭

神經脆弱的人看到鼓起的魚鰓和紅色肉汁包圍下凸起的魚眼會感到不適,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它卻是秀色可餐的盛宴——常常佐以米飯,浸入噴香的咖喱一起享用。

——咖喱魚頭

文化大熔爐的傑作

咖喱魚頭是新加坡獨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爐的縮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華族的一道美食。

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魚頭,咖喱的用量略有不同。有些人會加入羅望子汁來增加酸味,有些人則會加入椰奶獲得更綿密的口感。唯一的相似之處便是,辣肉汁中搖曳的肥美的紅鯛魚,以及秋葵和茄子等蔬菜的混合。華人的吃法是搭配米飯,或者用鬆軟的小圓麵包蘸食咖喱汁;印度人吃法則加上米飯、帕帕丹 (pappadams) 和印度泡菜。

名店大盤點

Ocean Curry Fish Head

海洋咖喱魚頭印尼式煮法,精選新鮮的紅哥鯉魚和紅獅魚的魚頭,再加入獨家的配料,其魚頭吸收了咖喱汁的精華,香辣無比。除了咖喱魚頭,還有20多種新鮮的食物也都很好。

Muthu’s Curry

售賣的是南印度式咖喱魚頭,這裡的魚頭都相當大且鮮美,精華都融入了咖喱湯汁里,卻不會被煮得散爛不堪。40多年的歷史,功勞最大的莫過於香辣無比的咖喱湯。

載順咖喱魚頭

米其林推介的載順咖喱魚頭,位於新加坡西部。載順的咖喱魚頭湯底除了咖喱還有亞參,所以除了濃郁的咖喱味還有酸味,咖喱奶味不重但是很香,魚肉新鮮帶有甜味,是非常完整的味道搭配。

新源記

新源記的炭燒火鍋非常有名,但也不要忽視了這裡的咖喱魚頭。濃郁的湯汁,鮮美的魚頭加上各種蔬菜配料,也是犒賞味蕾的明智選擇,另外,這的咖喱魚頭也可以選亞參風味的。

Karu’s Indian Banana Leaf Restraunt

Karu』S Banana Leaf的咖喱魚頭很有特色,湯底沒有太多椰奶所以顏色偏深。湯底加入了很多番茄的味道,番茄為湯底增加甜味,加上魚的個頭很大,是本地比較特別的咖喱魚頭。

Hooked on Heads

Hooked on Heads最有口碑的美食當屬咖喱魚頭啦,加入了椰漿烹煮的咖喱湯汁格外香滑濃郁,味道不會太辣所以不太能吃辣的朋友也不妨嘗嘗。想品嘗咖喱魚頭卻怕看見魚頭或魚眼睛的顧客還可以要求將魚頭換成魚尾或魚片。

咖喱魚頭的誕生

新加坡有不少特色美食,可是卻有個趣味現象:問起這些食物的起源,當地人也好,攤販也罷,很難說清楚。咖喱魚頭,這款在新加坡深受各族喜愛的佳肴,它的起源卻被真實詳細記錄了下來。

咖喱魚頭的第一次銷售,是在1949年。當時,來自印度的移民戈麥斯(Gomez)在蘇菲雅路(Sophia Road)和實利基路(Selegie Road)經營了一家名為戈麥斯咖喱的餐館,主要經營熱辣的印度菜。

一次偶然的機會,戈麥斯發現華人特別喜歡啃魚頭(華人一般會覺得魚頭比較有營養,魚鰓兩側的肉比較嫩,吃魚頭會有福氣、讓人聰明),這和印度人的飲食習慣相差很大。為了吸引華人顧客,他大膽做了改良,把印度人愛吃的咖喱和華人愛吃的魚頭結合,就創造出了這道特色美味。

歷史往往都是被一瞬間的腦洞改變的,戈麥斯這一大膽嘗試,讓咖喱魚頭風靡一時,就連建國總理李光耀都慕名前去品嘗。根據戈麥斯的兒子約翰回憶,當時李總理一邊被咖喱辣得「一臉通紅」,一邊稱讚它。

咖喱魚頭的成長

咖喱魚頭的初次亮相後,引來大家紛紛效仿,之後便演變出不同的版本。比較出名的是華人廚師洪師傅(Hoong Ah Kong)所做的改良,他在1951年專門拜戈麥斯學藝,之後在自己的第一家餐館,橙華興(Chin Wah Heng Seafood)海鮮樓推出了改良版的咖喱魚頭,風靡一時。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咖喱魚頭已經變得非常流行,當時大家都喜歡宣稱自己的魚頭為「戈麥斯咖喱魚頭原創」。

創始人戈麥斯

戈麥斯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作為家裡的長子,他自行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他7歲時就開始打工養家。1930年,戈麥斯來到新加坡謀生。期間他一直在新加坡和印度家鄉之間往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舉家搬到新加坡定居。在新加坡,他就是靠賣印度餐來養活全家的。

就在親手創作的咖喱魚頭火爆之時,1960年他決定舉家搬回印度,直到1974年他因心臟病逝世,享年67歲。戈麥斯離開時,把自己親手經營的餐館生意轉讓給了三個熟人,分別是餐館的侍應生和廚師,以及他的三輪車夫好友。可隨著時光流逝,這家餐館也慢慢關閉了。

雖然新加坡那家最初賣咖喱魚頭的店已經不見了,可是這道獅城美味帶給大家的享受,卻一直在舌尖跳躍......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