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擁有亞洲一流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大學,為學生提供一整套先進的教育體系。因材施教,對引導和幫助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領域,新加坡雖然只有少數公立機構,但「學校不多,是最好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等都是亞洲最好的大學。
下面作者將從八個方面來分析新加坡目前擁有頂尖教育競爭優勢的原因。
教育投資
為了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教育。這種把教育作為國家生存之本的理念,已經深入到所有公民的骨子裡。在新加坡的財政預算中,教育開支位居第二,僅次於國防開支。除了翻新基礎設施,這筆錢更多地用在了人身上。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教育保持長期關注和大量投入,建立了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配備了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是建設良好的師資隊伍。除了豐厚的報酬外,教師還會得到充分的培訓和提升空間。相比之下,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據統計,新加坡基礎教育中超過四分之三的數學教師畢業於數學系。除了學校的考核,學生還有投票機制,促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其次,為學生提供大量助學金。對於新加坡公民來說,公立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基本免除學雜費。在大學裡,即使是國際學生也有機會申請助學金,報銷50%-75%的費用。當然,國際學生是有條件的(畢業後留在新加坡工作3年)。
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方面,新加坡的戰略選擇和對教育的巨額投資也不為過。建設「智慧國家」是新加坡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標。可以說,新加坡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真正走上了一條創新與務實相結合的道路。進入21世紀,新加坡教育還將學生不同的天賦、才能、興趣和特長作為重要資源,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為他們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
學生背後的努力
在新加坡取得驕人成績的背後,學生的課外學習投入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因素,但它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報道,新加坡60%的中學生和80%的小學生在課外接受課外輔導。這方面的巨大需求可以從近年來私教機構的快速擴張中得到印證。 2012年至2015年,在新加坡註冊的私人補習機構從700家增加到850家。
陪讀政策
新加坡的陪伴政策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數允許未成年人學習和陪伴(特別是母親的陪伴政策)的國家之一。 6 至 16 歲的兒童可以在新加坡上小學和中學、母親或直系親屬。所有女性親屬均可申請陪同學生。新加坡的母子育兒計劃對申請人的年齡有明確規定。 , 即使滿足某些條件,陪同父母也可以合法工作。在持有隨附的學習准證的同時,父母可以隨意進出新加坡,而無需單獨申請旅遊簽證。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家長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因此,16歲以下學生的母親可以向新加坡政府申請陪同。
新加坡素質教育
新加坡中小學以「創造素質」為基礎的教育體系。新加坡有近400所公立中學。多年來,新加坡的中小學實行半天課程,上午半天或下午半天,其餘半天由優質課外活動組成,如設計與手工藝、藝術與勞動、公民道德教育、體育和音樂等。所有學校都有數十項課外活動。與中國學校的一些課外活動或拓展課程和選修課相比,CCA要重要得多,每個孩子都必須選擇。 CCA是素質教育的簡稱。真正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貫徹到底,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
分流制度
所謂分流制度,其實是在宣揚「不平等」。它以因材施教的理念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點和天分,將學生劃分到不同的教育機構、課程或方法中來接受教育。學生完成小學課程後,將參加小六考試。申請中學時按年級分三個等級還有其他課程:快速,一般(學術)和一般(工藝)。
人文與環境
《經濟學人》曾發表過一份報告,報告顯示,如果考慮到政治穩定、人身自由、環境污染、醫療、學校、餐飲和娛樂設施等39個因素。新加坡的生活質量超過紐約和倫敦。孩子如果在歐美留學,很容易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之前迷失方向。新加坡的傳統文化沿襲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結合先進的西方思想,構成了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
歐美留學的黃金跳板
新加坡也是歐美留學的理想跳板。學生在新加坡完成中學課程後,可以轉學到第三國開始大學生活和學習,實現完美的過渡。
並且新加坡的傳統文化沿襲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結合了西方的先進理念,構成了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而且華人非常多,是一個非常適合國內學生留學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