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是中秋節賞月的好日子,然而天公不作美。
前晚7時許,全島突然下起滂沱大雨,相信身處在新加坡任何一個角落的蟻粉,都感受到那長達一小時的強風。
多處大樹被連根拔起,有路牌被吹倒,車子被強風颳起的物品砸爛......光看視頻和照片,還以為颱風途經了新加坡。
氣象專家告訴媒體,這場突如其來的強風,很可能是由蘇門答臘風颮(Sumatra squalls)引起的。
什麼是蘇門答臘風颮?

疑狂風捲來異物,砸中大華銀行大廈外的玻璃天棚。(新明日報)
蘇門答臘風颮是指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的一種特殊氣象現象。
這種風颮通常是由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溫差所引起,當熱空氣上升時,會導致冷空氣迅速替代,形成強烈的風暴。
蘇門答臘風颮是急驟強風,雖然短暫但很強烈。
由於其線性結構,與常規風暴相比,風颮影響的區域要大得多。
由於風颮通常移動迅速,導致大雨和強風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但風颮的寬度很窄,意味著大雨和風很快就會過去。
蘇門答臘風颮通常在夜晚時分在馬六甲海峽或蘇門答臘上空逐漸形成雷陣雨。風颮會在黎明或上午時分往東移動、呈線狀的雷暴群體,轉移的過程中往往帶來一至兩小時的暴風雨,並颳起短暫性強風。
蘇門答臘風颮主要發生在西南季風期(4月至11月之間),風向是西南方向。風速為每小時40到80公里。
一般上,輕度颱風(8級)時速約62公里,而中度颱風(12級)時速約118公里。
2014年,我國就曾出現風速高達每小時103.7公里的蘇門答臘風颮。
2018年3月,一陣達到每小時133公里的「怪風」狂襲林厝港10分鐘,導致至少3農場在暴風雨中被「吹」毀。
南大國立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學科教育學部助理教授、氣候變化研究學者王靖宇博士告訴媒體,在高峰季節,平均每月會出現5到10次蘇門答臘風颮。
根據新加坡氣象局2020年的一份報告,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歷45次蘇門答臘風颮。
所以說,蘇門答臘風颮並不罕見。
為何昨天的蘇門答臘風颮不是出現在破曉時分?

大華銀行大廈前的朱烈街,有汽車的引擎蓋被強風刮落的玻璃和金屬結構砸得變形。(聯合早報)
蘇門答臘風颮引起的陣風強度足以連根拔起樹木並造成財產損失。
專家一致認為,中秋夜的風颮所造成的破壞,具有蘇門答臘風暴的特徵。
王靖宇指出,天文台錄得5分鐘雨量達11.4毫米(相當於每小時137毫米),10分鐘平均風速達26.3節(相當於每小時48.7公里),這已經達到颱風般的嚴重程度。
王靖宇認為,中秋夜的風颮也可能因颱風貝碧嘉而加劇,增強了西南風所帶來的影響。這種風流的增強有助於風颮的快速形成與推進。
中國上海市在9月16日遭遇75年來最強颱風「貝碧嘉」登陸,這也是上海有記錄以來首次有強颱風侵襲。颱風帶來的強風暴雨,造成上海上萬株樹木倒伏或折斷,百餘處斷電,一人受傷。
南洋理工大學的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Dhrubajyoti Samanta博士指出,新加坡周二的風颮是一個罕見現象,因為這種天氣現象通常會發生在黎明前和清晨。
「衛星圖像顯示,昨晚從東印度洋到菲律賓之間出現了強對流雲帶,這可能是導致暴風和降雨持續這麼久的原因。」
「西太平洋的低壓系統可能加劇了雲帶和風向東向和東北向移動。」

吉真那路(Kitchener Road)附近的大樹被大風颳倒。風颮會影響飛機航行嗎?
王靖宇指出,風颮對航空安全有著「極大的危害」 ,特別是在飛機降落和起飛時。
由於風速和風向的快速變化,飛機可能會遭遇突發和強烈的顛簸。這種現象稱為風切變(wind shear),可能導致飛機高度和速度的突然變化,使飛行員難以控制。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教授羅斯博士(Matthias Roth)認為,颮線相對容易識別,也可以在天氣雷達圖像上追蹤到,這提供了足夠時間讓航班調整航線。
另外,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主要的航運線之一,沿這一海峽的航運也可能受到影響。
根據氣象署發布的文告,我國和周邊地區受西南季風影響,9月下旬可能會有幾天少量降雨,受蘇門答臘風颮影響,多數地區可能會在一些清晨和早上出現雷陣雨和強風。預計本月最後一周將有更多雷陣雨。
希望怪風不會再次無預警「登門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