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陳慶炎博士對打造我國的大學教育有巨大功勞,包括在南洋理工大學創校期間扮演關鍵角色。南大今天授予陳慶炎名譽博士學位,以肯定他多年來為教育與南大做出的貢獻。
南大今早舉辦今年的首場畢業典禮,校長蘇布拉·蘇雷什教授致辭時也提到陳慶炎是設立南大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RSIS)的靈魂人物,並宣布陳慶炎將從下個月起接任該研究會的理事會主席。
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理事會的現任主席是即將在本月底退休的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張贊成。
蘇雷什形容曾任教育部長的陳慶炎為我國教育界「富有遠見的建築師」,指他對南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設立扮演重要角色,而之後為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時,也有助成立新加坡管理大學。陳慶炎任為總統期間也是南大的名譽校長。
蘇雷什也說,陳慶炎擔任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時,為我國的研究生態奠下了紮實基礎。「我有幸認識陳慶炎博士超過20年,也見證及參與他推動的多個項目。這些項目都對南大,以及新加坡的教育、研究和和創新生態帶來了變革性的影響。」
南大今年共有9755名畢業生,其中6314名是本科生,包括李光前醫學院的52名首屆醫科畢業生。地球環境系統科學理學課程和哲學課程今年也迎來首屆本科畢業生。
那世界上有哪些政要也有名譽博士的頭銜呢?
6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京被授予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稱,授予默克爾名譽博士學位是鑒於其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影響及對推動中德兩國關係友好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對此,默克爾表示樂於接受這個學位,這是她和南大間友誼的體現,也是中德兩國間友好關係的體現。
除了默克爾,南京大學還曾授予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老布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人以名譽博士學位。
名譽博士是什麼,為什麼這些政要可以輕易拿到一個普通人至少需要二十多年才能拿到的學位?

2007年,50歲的哈佛肄業生蓋茨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名譽博士僅是一種榮譽,跟真的博士不一樣
名譽博士是一種榮譽學位。要獲得名譽博士,不需要讀書、考試,更不用寫畢業論文,只要一間大學承認你有資格就行。但這依舊離普通人很遙遠,名譽博士一般都頒發給在特定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人。
在西方,榮譽學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大學誕生不久就有了。牛津大學一名工作人員稱,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然後是巴黎大學、牛津大學。他們頒發榮譽學位的順序也大概如此。1470年,牛津大學頒發給里昂內爾·斯潘伍德維爾的名譽學位是可以查到的最早的記錄。
名譽博士不是實質的學位,更多的是一種榮譽,一般也不作為頭銜使用(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文學博士的拳王泰森,一般不稱為泰森博士)。所以,一個人如果獲得了名譽博士頭銜,在個人簡歷上,應該列入「獲獎」或「榮譽」欄,而非「教育」或「學歷」欄。
一個名譽博士學位價值也不是非常大。美國教育學家卡林·羅馬諾就認為,「它的價值可能抵不上額外的學術休假,有時候甚至僅相當於一場免費的畢業演講或者比較大額的捐款的酬勞」。
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在選擇名譽博士對象上有充分的自主權,它體現了大學的利益和價值選擇。近年來,英美的名譽博士開始泛濫成災,甚至被某些大學視為賣文憑,換取贊助的一種方法。
英國《泰晤士報》曾刊登報道,英國近年來每年大約有1000個榮譽學位。一些企業家僅用1萬英鎊就可以買到一個名譽博士學位,然後這些人就可以頭戴博士帽、身穿學士服參加學位授予儀式並有資格使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該報的兩名記者曾假稱富商調查發現,在表示可以提供資金給學校後,詢問能否獲得榮譽學位時,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牛津大學的榮譽博士標價大約是25萬英鎊。
除了「媚錢」,榮譽博士的頒發還存在「媚名」「媚權」的現象。絕大多數高校對來訪的各國政要都非常慷慨。根據資料,印尼總統蘇卡諾,就曾經獲得過26個世界各地不同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拳王邁克·泰森1989年被授予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演員科密特·佛羅格1996年被授予長島大學南漢普頓學院兩棲生物學博士學位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爭議。
所以說榮譽博士更是一種地位的體現,而不是學術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