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要成為一名成功律師,熟讀法律條文之餘,也須洞悉全球最新動向如區塊鏈和金融科技系統,以及掌握基本的商業、鑑證科學和人工智慧等知識。本地法學院校面對全球化、科技化和商業化三大趨勢,均已投入新資源協助下一代法律系畢業生應對未來挑戰。
大法官梅達順前天(1月7日)在新司法年開幕禮上,以1970年代設計理論學者提出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形容司法界當前面對的複雜挑戰。他認為,這些棘手問題不能用傳統的直線思維或單一方案解決,找出應對策略的三大要素包括司法、律師、學術界與政府應團結一致,因為沒有一方能單靠一己之力提出周全方案。

大法官梅達順呼籲的改革方向包括教育法律系學生的方式、專業律師的培訓,以及司法體系對於創新科技的引用。
梅達順大法官呼籲的改革方向包括教育法律系學生的方式、專業律師的培訓,以及司法體系對於創新科技的引用。
新躍社科大學法學院院長周貴和教授認同大法官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並透露,除了把社會服務列為課程的一部分,躍大法學院學生也須修讀鑑證科學。他補充說:「我們正在制定課程,讓學生熟悉新的金融工具如區塊鏈,以及其他金融科技系統和人工智慧。」
周貴和認為,目前公眾已可從開源平台了解實體法(substantive law,例如合約法、婚姻法等),未來的人工智慧也將強化這個領域,而未來的律師有必要加強技能訓練。
他指出,面對新時代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法學院校須緊貼業界並關注社會趨勢,以實際應付未來挑戰。
新加坡管理大學去年9月設立人工智慧與數據監管研究中心,推動人工智慧和數據管理課題的探討和實踐。
中心的研究項目包括探討人工智慧和數據科技對本地勞動隊伍帶來的轉變、對金融系統和國際貿易帶來的挑戰和契機,以及與自動駕駛車輛有關的法律、道德及監管等課題。
新大法學院院長吳亦涵副教授指出,該大學法學院學生向來須修讀金融會計,新大也已推展了新的核心單元課程內容,讓學生能接觸法律以外的學科。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