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新加坡考慮在樟宜機場開設一個通道專屬給一些」安全」國家來旅行。
這意味著來自這些國家的人來新加坡免於14天的隔離。
交通部長(Nong Ye Kung)提出這項安排,也說到這可以幫助樟宜機場的乘客人數至少提高到疫情以前的約40%水平。
14天的隔離對旅客來說是個極大的問題,有誰會來履行之前還安排多14天來隔離呢?或許可能考慮以更嚴格的檢測來取代隔離?
汶萊、紐西蘭旅客無需履行居家通知
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上周宣布,政府下月起針對一些冠病傳染風險較低的國家或地區放寬邊境管制。其中,汶萊和紐西蘭的旅客若入境前14天一直待在當地,抵新後將無須履行居家通知,只須在機場入境處接受拭子檢測。
民航局在文告中指出,拭子測試費用為300元,由旅客承擔,檢測結果會在48小時內出爐。旅客接受檢測後,須搭乘私人交通工具、德士或私召車前往他們向當局申報的住宿地點,並自我隔離。在檢測結果呈陰性後,他們就能在新加坡自由活動,但仍須遵守其他防疫措施。
例如,旅客須下載並全程開啟「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應用,離新後的兩周內也不得刪除應用,他們若在返國後的14天內確診,衛生部將要求旅客上傳應用數據,以助當局追蹤接觸者。
中國、馬來西亞只需隔離7天
澳大利亞(除了維多利亞州)、中國(大陸、台灣、澳門)、越南和馬來西亞,入境者只需旅行7天居家隔離。
目前,來自澳大利亞(除了維多利亞州)、中國(包括大陸、台灣、澳門)、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旅客,居家隔離的天數從14天降至7天。其他國家入境者仍需在指定地點旅行14天隔離。
因為疫情,讓新加坡的機場倒退40年。
他指出,我們幾代新加坡人努力工作,抓住了機會,這些年來,這些機會導致了包括航空,金融和信息通信在內的各種樞紐的興起。
就貨物數量而言,新加坡港口是世界第二大港口,擁有近50年的歷史。
在陸地上,「今天的捷運地圖與許多歐洲先進城市一樣緊密和全面。」
樟宜機場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機場,但也躋身Top前列。

然而,這次的疫情改變了整個世界,對樟宜的損壞也讓令人難以置信。
就國際客運量而言,是世界第七繁忙的機場,每天就有1000多次飛機起降。
而現在,機場幾乎完全喪失了工作能力。嚴格的邊境措施和健康問題使國際航空旅行幾乎減少到了零。
這似乎回到40年前,以前的1981年第一航站樓首次開放。
1981年7月1日:樟宜機場啟用
1986年:樟宜機場的年旅客量突破1000萬大關;第二座客運大樓正在建設中。
1988年:贏得《商旅》(英國)雜誌評出的世界首個最佳機場稱號。
1994年:年客流量超過2000萬。
2002年:為名人和商務大亨等私人飛機乘客開設了一個單獨的設施,現已由JetQuay CIP Terminal取代。
2006年3月:4500萬元的預算航站樓開始運營。
2006年5月:經濟發展局公布了一項耗資數百萬美元的計劃,將實里達機場轉變為飛機維修,修理和大修的地區樞紐。此後,英國發動機巨頭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在那裡開設了價值7億美元的工廠。
2007年:新航是第一家使用世界最大客機空中客機Airbus 380進行商業飛行的航空公司。
2009年:成立了樟宜機場集團,專注於運營機場。
2012年3月:關閉預算航站樓,為4號航站樓讓路,該航站樓將於2017年下半年開放。
2012年7月:1,000公頃土地專用於樟宜機場的擴建,包括5號航站樓。
2013年: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宣布了Jewel計劃-1號航站樓前耗資17億美元的零售兼機場結構,將於2018年開業。
2015年:樟宜機場報告2014年的旅客接待量達到創紀錄的541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