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牛津劍橋的錄取通知排行榜中,新加坡2所初級學院超過了英國伊頓公學,全球學校當中名列前十。新加坡的萊佛士初級學院和華僑中學分別收到了86和63個牛津劍橋的錄取通知,是前十里唯二的海外學校,其他都是英國本地學校。

除了新加坡初級學院,新加坡還有兩所國際學校學校入選了牛津劍橋大學錄取通知排行榜的前500名。
聖約瑟國際學校排名第180,6人被劍橋大學錄取;
東陵信託國際學校排名第226,5人被牛津大學錄取。
新加坡萊佛士初級學院排名第二,僅次於英國傳奇公立學校,布蘭普頓莊園學院」(Brampton Manor Academy)(錄取了89個學生,也是首次公立學校排名第一)。萊佛士初級學院每年都會有50至70名學生前往牛津劍橋,去年繼續保持在第二名,共獲得86個錄取通知。這所高度選拔的大學預科學院招收來自新加坡本地不同地區的學生,入學競爭激烈,非常嚴格。

新加坡華僑中學排名第五,是華中家族的一部分。作為另一所本地的政府學校,每年都看到牛津劍橋大學的錄取人數逐年上升,共獲得了63個錄取通知,超過了英國伊頓公學(錄取了48個學生)。
萊佛士書院
萊佛士書院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學校。萊佛士書院一直都是新加坡最頂尖的學校之一,自1993年新加坡教育部發表官方的中學排名以來該校一直保持第一或第二。

該校同萊佛士女子中學和萊佛士初級學院一起開設直通車課程,使學生不必參加中學會考直接進入兩年制高中學習;此外該校也開設特殊教育課程,面向全新加坡最頂尖的1%學生。
每年被牛津、劍橋錄取的學生數量,萊佛士書院比伊頓公學還要多!「常春藤的直通車」,可謂實至名歸。
萊佛士書院高中的理科課程基本都是大學級別的,文科的論文也是參照大學論文的要求。
這裡的學生個個都是尖子生,成績不只滿足於考試取得A,他們還要在各科競賽中獲獎、考入各種各樣的提高班、參加科研,而且必須要有研究成果。
萊佛士書院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很多學生都是來自新加坡的普通工薪家庭,全憑學生的能力和天賦篩選!

萊佛士書院女中和男中的學生,一共900多人,每年不需要考O-Level,直通車直升高中部。
這樣一來,每年萊佛士初級學院對外招生的名額只有300人,這其中又有將近100人是給體育、藝術特長生的。
所以真正給O-level考試進來的名額少之又少。萊佛士對於O-level考生採取雙標準,新加坡國籍和永久居民的學生一條分數線,外國留學生另外一條線。
在萊佛士書院,每年被牛津、劍橋錄取的學生數量非常多,甚至超過了伊頓公學,「常春藤的直通車」,可謂實至名歸!
萊佛士書院,以嚴格的紀律和激烈的競爭出名。以萊佛士初級學院為例,從小學開始層層篩選,只有最堅韌、最優秀的學生才可以一步步升到這所高中。
華僑中學 搜索
新加坡華僑中學(Hwa Chong Institution,簡稱「華中」)是一所新加坡6年制的自主中學,設有4年制初中部和2年制高中部,為12歲到18歲的學生提供教育。雖然教學已更改為英語,但依然保持了比較濃厚的華文背景。
學校實施的直通車計劃,使學生能夠接受6年完整的中學教育,不必再在4年之後參加O水準會考。華中也於同年設立了華中國際學校,提供獨立自主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國際班課程。

新加坡華僑中學
華中文憑(Hwa Chong Diploma)也於同年設立。此文憑與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文憑一同頒發。
2009年起,華中畢業生(新加坡本地人)可以憑華中文憑,直接報讀北大、清華和復旦的本科,成績優異者可獲得這三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聖約瑟國際學校
搜索
新加坡聖約瑟國際學校(SJI International School,以下簡稱SJII)系由新加坡一所本地學校聖約瑟學校的校友於2007年成立,旨在為新加坡與外國子弟提供優質教育,就像這些校友當初有幸在聖約瑟接受優質教育一樣。

作為一所天主教學校,SJII是天主教拉沙爾兄弟學校的成員,提倡包容,歡迎不同信仰的學生入讀。SJII的校舍位於新加坡中央的湯申路上。SJII的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後都進入了名牌大學並在不同領域獲得了獎學金。
學校旨在教導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並鼓勵在所有努力中追求卓越和實現個人最佳。學校鼓勵學生髮揮他們的全部潛力,迎接新的挑戰,成為批判性的思考者,要有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東陵信託國際學校
搜索
新加坡東陵信託國際學校建校於1925年,是新加坡有近百年歷史的老牌英國國際學校。
東陵信託國際學校向3歲到18歲之間的學生提供全英式教育,提供國際課程。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預科。

圖片來源:東陵信託國際學校
學校約有2800名學生,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多數學生來自英國、印度、澳洲、馬來西亞和新加坡,43%左右的學生為英國國籍。(想要知道東陵信託國際學校更多的學生人數詳情,您可以掃描文末二維碼,聯繫我們顧問)
入學要求
學生需要完全會用英文溝通
雙語學生需要進行入學測試與面試
所有申請的學生,父母其中一方必須在本地陪同
申請者父母,至少其中一方必須能英文交流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