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及全体内阁申请离职,黄循财率新内阁报道

2024年05月19日   •   4万次阅读

就在这周,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连带内阁向尚达曼总统提交辞职信。

自此,李显龙长达20年的总理任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2024年5月15日,黄循财就将正式成为新加坡总理。

这是新加坡第三次顺利的政权交接了,从李光耀到吴作栋,再到李显龙,再到如今的黄循财,新加坡政权交接之平稳,超出很多国家的意料。那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才能做到这样呢?

01 新加坡政权再次平稳交接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向总统尚达曼递交辞职信,连同他领导的政府成员,一起辞职。

同时向总统尚达曼建议,由黄循财组建下一届政府。

从建国总理李光耀,到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再到如今马上退位的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新加坡已经度过了59年,经历了3任总理。

但时至今日,新加坡的政权交接,一直都是平稳过渡,波澜不惊!

即便是2021年,候任总理王瑞杰请辞,新加坡领导层进行大规模调整,整个国家也没有一点动乱的迹象,仍然十分平稳。

这让许多政权更迭不稳的国家,为之羡慕。

02 黄循财提交新内个名单

紧接着,尚达曼已邀请黄循财担任下任总理,黄循财同意并递交了新内阁名单。 黄循财首次以候任总理身份召开记者会,宣布新内阁名单。

大家关心的新加坡副总理,由贸工部长颜金勇担任。他将掌管总理公署属下的政策策略署,同时兼任金融管理局主席,并继续担任贸工部长。

王瑞杰留任副总理。

即将卸下总理职务的李显龙将担任国务资政,同时留任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主席。

此外,刘燕玲获升任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并继续担任西南区市长;陈国明升任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并继续留在全国职工总会;拉哈尤玛赞升任卫生部兼通讯及新闻部政务部长,并卸下律政部的职务。

黄循财表示,确保内阁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他组建新内阁时的关键考量。

他也说,内阁仍需要更多新血,因为一些资深部长可能会在本届任期结束时或不久后退休。他正在积极寻找有潜力担任内阁职务的新人,以加强团队。

03 新加坡总理传统:交棒前两天申请辞职

在总理交棒前2天,前一任总理递交辞职信,似乎成了新加坡的“传统”。

李光耀交棒前2天提辞职

1990年11月26日,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连同整个内阁,一起向时任总统的黄金辉提交辞职信,并向总统正式提议由当时任副总理的吴作栋接任总理职位。

黄金辉

总统黄金辉在第二天宣布接受李光耀的辞呈,在总统府举行的仪式上,正式委托吴作栋作为新总理。当时吴作栋就把新内阁名单呈给总统。

28日,新总理和新内阁宣誓就职。

吴作栋交棒前2天辞职

李光耀如此,吴作栋退休时沿袭前人的传统,同样在交棒日前2天,也就是2004年8月10日,连同内阁一起递交辞职信。

当天纳丹总统就接受了辞呈,而李显龙同样在这一天宣布了新内阁名单:吴作栋被任命为国务资政,李光耀则继续担任内阁资政。

12日晚,李显龙与13名内阁部长宣誓就职。

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看,2024年5月13日李显龙辞职,黄循财提交内阁名单,后天就要正式交棒,和内阁宣誓就职了。

04 李光耀定下接班人选拔机制

可以说,李光耀不愧是新加坡国父,从他卸任时的交接,就给新加坡起了一个好头,让后续接任者“传承有序”。

李光耀67岁退位,众人推选吴作栋

1990年,李光耀67岁。这个年龄放到各国领导人当中,也是正值壮年。

当时的他,仍旧可以继续担任总理,但他却选择在自己威望尚存的时候,急流勇退,选择了退位,将总理职位平稳让渡给吴作栋。

当时李光耀最属意的接班人是后来担任新加坡总统的陈庆炎,但一众内阁成员都推举时任国防部长吴作栋担任下一任总理,几次商议都是同样的结果。

最终,李光耀辞职,并推荐吴作栋作为新加坡第二任总理。

吴作栋63岁卸任,内阁推荐李显龙

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同样效仿李光耀,在2004年他63岁时,将总理职位交给了李显龙。

李显龙,同样是由当时的内阁成员推举而出,并非网传的那些“世袭”谣言。

李显龙72岁退位,78%选择黄循财

到了李显龙这里,有样学样。他早有表示,希望自己在70岁前退休。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瑞杰请辞+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可能早在前两年,李显龙就辞职退休了。

黄循财的上任,同样是内阁推举。包括内阁19名部长级人物,15名推荐黄循财担任下任总理。

于是,今天李显龙总理辞职,将总理职位交给黄循财。

而且总理卸任后,都到内阁担任资政,帮助下任总理度过“新手期”。

05 新加坡总理似乎是一个“烫手山芋”?

此外,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历任新加坡总理似乎都不愿意当总理!

李光耀被“逼”成总理

新加坡被“踢”出大马后,李光耀是被“逼着”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的。

当时的新加坡,没有国际地位,没有自己的军队,甚至连住房、饮食和饮用水的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可以说,那就是一个烂摊子,李光耀成为总理根本就没得选。

如果他不抗下这个担子,许多相信他,追随他的人民就可能被饿死。

吴作栋: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

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曾在他的《高难任务》中写道“总理是个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

当时人们前往陈庆炎住家开会,决定选择谁当新加坡的下一任总理,不过他却迟到了,于是“大家都不想做的差事,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图源:高难任务

李显龙在数学领域更天才

李显龙的博士导师在他竞选总理前,曾写信给李光耀,信中说道:李显龙是数学天才,留在数学领域会有更大的成就。但是被李光耀拒绝了。

李显龙到底是因为自己真的想当总理,还是因为“使命感”呢?可惜,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了。但在得知李显龙成功竞选总理的那一刻,作为他的父亲,李光耀心中应该是很骄傲的吧。

王瑞杰因“身体原因”请辞总理

新加坡上一任财政部长王瑞杰本来已经是定下来的新加坡下一任总理了,可是最后却因为“身体原因”拒绝了这个职位。

2021年4月8日,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经济政策统筹部长兼财政部长王瑞杰突然宣布,因身体和年龄原因无意担任下一任新加坡总理,并不再兼任财政部长。

消息一出,全岛舆论哗然,当时全体新加坡人都知道王瑞杰会是新加坡下一任总理。他这一举动,顿时让新加坡第四代高层有点“群龙无首”的感觉。

黄循财接任总“推辞”

后来,黄循财被选为“新加坡下一任总理接班人”,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表示:我非常期待“交棒”给黄循财。

不过黄循财却这样回复:当我准备好“接棒”的时候,我会让李总理知道的,不过应该不会很久,因为李总理会不断的提醒我,催促我。

在位的李总理似乎想早日“让贤”。而即将接班的黄循财却左一句“我还没准备好”,右一句“时机还没到”的,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

总结

新加坡政权的平稳交接,是李显龙总理的期望,对于整个新加坡来说,也是难得而可贵的。我们由衷的说一句:再见,李显龙!

这样的交接班模式,也值得世界许多国家参考和效仿。

“从中产到破产,只隔着一个新加坡?”——新移民中产家庭生存实录曝光!
2025年07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如果接到+65或者8开头的电话要注意了
2025年06月28日   •   2万次阅读
刚刚,新加坡人又能再领300新币补贴!
2025年07月02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人等了十年!5分钟出国,中国制造
2025年07月02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毫无个性,冷漠!旅游后大失所望”
2025年06月29日   •   2万次阅读
83岁蔡澜安葬新加坡!来看看他笔下的海南鸡饭和咖喱鱼头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看看七年内,新加坡地铁是否通到你家门口?
2025年06月29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电信公司狂推“无国界”数据配套!不用激活e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他,毕业于清华、北大、牛津、南洋理工!却在新加坡送外卖!现已回国,加入了美团
2025年06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柔地铁要来了!中马跨境火车正式进入退役倒计时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撕掉"最贵"标签!新加坡的平价生存法则
2025年06月28日   •   1万次阅读
你真的适合在新加坡生活吗?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2025年07月01日   •   9576次阅读
看惯了珍珠坊熟悉的黄绿色外墙 你喜欢它红艳艳的新装吗?
2025年07月01日   •   9576次阅读
新加坡5大数字银行!存款消费更划算~
2025年06月28日   •   9576次阅读
前夫抢人!她从杭州追到新加坡,只为夺回6岁的孩子......
2025年06月29日   •   9405次阅读
新加坡华人正在消失?为啥70%华人选印度人做官,文化舆论成推手
2025年06月30日   •   8208次阅读
新币兑人民币又新高!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新加坡人首选出国目的地!
2025年07月02日   •   8037次阅读
全网最全对比!新加坡公民 & PR政府福利差异,一篇看懂值百万
2025年06月26日   •   5985次阅读
李光耀的遗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如何分开的?
2025年07月01日   •   5472次阅读
新加坡银行转账手续费大科普
2025年06月30日   •   4788次阅读
榜鹅海岸巴士转换站启用,旧站即将翻新,增风扇长椅
2025年07月01日   •   4104次阅读
从清北到牛津再到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送外卖的背后真相
2025年07月02日   •   3762次阅读
蔡澜助理回应遗产分配:少去八卦别人隐私!新加坡财富传承的三重密码
2025年07月01日   •   3762次阅读
蔡澜走了,但他藏在云吞面里“活过”的答案,还在人间冒着热气
2025年06月29日   •   359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