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饺子妈
我来新加坡7年多了,是在和队友分居两地3年多,感情快破产的时候来的。我想着,好歹也是自由恋爱结的婚,给彼此最后一个机会。
于是,我们用一个小胚胎,换来了感情的回温,这个小胚胎如今长成了一个活泼过头的女娃——就在刚刚,我码字之前,她在走廊练习徒手爬墙,把胳膊摔肿了。
和很多新移民一样,喜欢上新加坡是因为它简单环境好,活着没那么累。最终选择定居或移民,是因为孩子的教育。
前几天,看大学同学微信群内讨论国内教育内卷,很多孩子,从一年级到初中(对,我是最早一批80后,少数一毕业就结婚的同学,孩子都上初中了),就没有几个晚上10点之前能睡觉的。


据说,虽然现在有些省市试点教育改革,规定小学孩子多留校1小时,作业做完再走,课后不许补习。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偷偷去老师家补习,请大学生来家1对1补习……
我突然,想劝大家来新加坡。
除了35岁以上换工作,在这里受歧视不严重,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中国费劲儿不小,不一定有新加坡一个天天不背书包回家的孩子,最后上的大学好。
上次大选的时候仔细看了下新加坡政要的资历,简直两眼放光,大多数都毕业于世界顶尖牛校,跟朋友感叹说,新加坡“精英治国”的名头真是名不虚传。


总理李显龙,一路学霸附身,也是新加坡总统奖学金获得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荣获过资深兰格勒头衔(Senior Wrangler,指剑桥大学数学尖子生中的第一名),同时修了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后来他又在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修读硕士。

曾经的副总理王瑞杰,是新加坡红山甘榜长大的贫家子。莱佛士初院毕业后,王瑞杰在1980年,成为第一批荣获警察部队海外奖学金的得主,到英国剑桥大学修读经济。
1993年,他又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如今的“领导班子”,学历也超牛。

黄循财
总理黄循财曾获得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并于1993年获得经济学理学学士学位。
随后,他获得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管理硕士。

陈振声
国防部长陈振声,在1988年荣获新加坡总统奖学金和武装部队海外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金融学,毕业后获得第一荣誉学位。2005年,他获得李光耀研究生奖学金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深造。

王乙康
卫生部长王乙康,1988年入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于1991年完成了理学学士(经济)学位。1999年,他在瑞士的国际经济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李智陞
教育部长李智陞于200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法学学士荣誉学位。2005年,他获得了牛津大学民法学硕士学位。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但研究完这些转身就发现,不止是部长们,光看看身边的新加坡本土同事、朋友,牛校毕业的就有点多啊!什么藤校校友会,牛津哈佛研究生,饺子妈参加的一个跑团,光毕业于世界前20名校的小伙伴,就占了快一半了。。。别问我,问就是国内普通一本
虽然我不是名校的,不妨碍我搞点“数据对比”,找到了关键点:这也许是因为,新加坡“精英”基数本来就很大!
在新加坡,考名牌大学有点EASY
在新加坡读书,想读“名牌大学”,读个牛剑、常青藤,或是新加坡国大,培养一个“精英”,比国内轻省太多了!!!
这也是我们决定申请PR(新加坡永久居民)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据我了解,这也是很多新移民的“内心真言”。
看数据的话,这种对比会很清晰。
新加坡2000年初期,每年孩子出生数量约在40000多点(当然,现在下降了,从20年到现在几乎是每年3.5万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加上新移民,近几年要考大学的孩子,也就40000多名。这些孩子的去向,我们先看能上世界排名前位的顶级名校,有多少。
每年1000多新加坡学生入读世界TOP10顶级名校
新加坡常年占据牛津剑桥招收中学top10中的5个席位,甚至给这两所传统牛校输入学生最多的中学,根本不是英国本土的超一流私立中学,而是新加坡的两所公立中学——莱佛士书院和华侨中学。莱佛士还有一个绰号,是“常春藤直通车”。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英国的牛津每年招走170人左右,英国剑桥平均每年招走220人左右。

牛津大学官网显示,2020年,牛津从中国一共招了425名学生,从新加坡一共招了187名学生。(这里只是长居地和求学地,并非指国籍。)想想人口对比,顿觉差别巨大。


(资料来源:牛津大学官网)
除此之外,其他英国知名高校,比如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等每年也各从新加坡招走150-200人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新加坡有1000多名学生考入了位于欧美国家的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牛津、剑桥……那个级别的欧美传统名校,笼统来说,世界大学排名前10吧。(这也是大多数新加坡学生眼中的最优升学位次)
国大、南大每年招收10000名左右本地生
再算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和南洋理工大学(南大)这两个也是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学校的话(新加坡学生眼中次优选,而且本地学生学费真的很低啊),那新加坡读书的孩子,能上的世界名校的数量,瞬间就扩大了10倍!
国大每年录取学生约7000人,南大每年录取5000多名学生,除了10%的国际生(这是新加坡官方数据,还有一个说法是国际生占22%-25%),本地学生每年约有8000-10000名学生,入读这两所世界名校。

别忘了,新加坡还有一所新加坡管理大学,简称新大(SMU),是亚洲乃至世界顶级的财经类院校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强校。
就算退一步,新加坡学生们还有很多不错的选择,比如:Top50欧美其他院校、新加坡其他公立大学、澳洲八大等等。

总结一下就是:
新加坡每年同龄孩子有40000左右,其中1000多名能上世界TOP10顶级名校,8000-10000多名能上国大、南大这两所世界名校。
其他孩子也有新大、Top50欧美其他院校、新加坡其他公立大学、澳洲八大等等知名大学作为选项。
也就是说,新加坡读书,能够入读世界顶级名校的比率,至少是25%。
在中国,想要考个好大学,有多难?
对比一下中国的数据。
中国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来源:新华网)。
别说国际顶尖名校TOP10了,有多少能录取到常常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争亚洲第一的清华、北大?加起来,也就8000多人。与高考人数一比,就是千里挑一!
中国这两年最热的高考录取院校词汇,除了985、211,还多了一个双一流。退一步,只是想上个本科,一般本科或者二本都行,那每年中国本科录取率40%左右。
总结:
在中国,孩子们读书如此用力,9年义务教育之后,每年大概各省有30%-50%的孩子能有上高中的资格。最后能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想要入读985院校,几率基本上在1.9%左右,而想考入世界顶尖名校清华北大,妥妥的千里挑一。
而这些考入中国重点院校的孩子,在新加坡受教育的话,能进世界TOP10顶尖名校。在中国只要能上二本线的孩子,新加坡国大、南洋理工没问题,只要你不选世界排名前几的专业。甚至在中国能考上专科的孩子,不挑院系,也能进。
新加坡孩子更拼吗?
是新加坡人双商比亚洲传统智商大佬中国高吗?
不一定。
举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前几天我老公的公司面试,他一连面了好几个毕业于国大和南大的本地学生(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毕业十好几年的),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怎么,用他的话说“能力都一塌糊涂,比国内211、985能力差多了,也不知道名牌大学怎么考上的”。

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应了一个“民间传说”,新加坡真正厉害的,都考去欧美牛校了。国大和南洋虽然排名世界前列,位置常年跟清华北大掰手腕,但成绩靠前的,一般都是中国、越南等国留学来的。
新加坡本土考上来的,除了生命科学、生物材料、医学、法律等等少数世界顶尖专业真的是精英扎堆,其他许多专业成绩中等以及偏下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能力都有点一言难尽。
新加坡与中国同等城市
教育水平差不多
再举一个智商和教学质量的例子,咱们不比中国偏远地区,只拿北京上海这种经济水平和新加坡差不多的城市来说。
在号称为“教育界的世界杯”的PISA比赛中:2019年12月3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第七轮国际学生评估结果(PISA 2018):上海、北京、江苏省和浙江省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分别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均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