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4 日深夜,新加坡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 “微调”政策。
这次调整,瞄准的不是买家,而是 “快速转手” 的卖家。住宅房地产的卖方印花税(Seller’s Stamp Duty, SSD)持有期从 3 年拉长至 4 年,并全面上调各阶段税率 4 个百分点。

新政策一出,瞬间引发热议:
是为了打压投机行为,还是未雨绸缪?
新加坡房价会跌吗?
对普通买家来说,有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从几个维度,来和大家拆解一下这场 “静悄悄” 的政策背后,是一记 “温柔一刀”,还是一场 “系统防火”?

这次 SSD 调整,并非无迹可寻。
数据显示,自 2020 年以来,非有地私宅的楼花转售(sub-sale)交易量激增,每季交易从疫情前平均 88 宗,上涨至如今超过 220 宗。尤其是部分热门楼盘还未 TOP(取得入伙证),就已出现炒卖现象。

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初步数据
更关键的是,未来四年内预计将有超过 5 万套私宅单位陆续竣工,其中不少属于近两年买入、即将进入可售期的单位。一旦放任短期转售行为蔓延,市场波动恐难控制。
此时 zf “轻打一下”,无疑是一种防御性调控—— 不至于伤筋动骨,但足以起到警示作用。


SSD 的调整方式相对温和:

相比直接上调 ABSD 或限制贷款额度,这类针对 “快进快出” 的政策,更像是一次制度性提醒:房地产,不该是短跑,而应是长跑。
正如分析师所说:
“这是一次先发制人的微调,目标不是打压市场,而是预防未来出现的炒卖高潮。”

很多朋友一看到 “房市政策”,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要跌价?”、“是不是影响买房贷款?”
实际上,这项政策只影响在持有期内卖出房产的业主,特别是那些买了楼花、刚 TOP 就想卖的人。而对于以下这几类买家,基本没有影响:
首套自住买家:本就不会短期转售,甚至大概率会超过 4 年才考虑出售;
组屋换私宅的家庭:一般也计划长期自住,不属投机群体;
长期投资者:本就看重稳定租金回报,而非短线套利。
换句话说,这次 “加码”,更多是给短炒行为踩一脚刹车,而不是让整个市场急转弯。


从历史经验来看,SSD 调整后的短期成交量可能小幅下滑,但价格未必会大幅回调。尤其在利率趋稳、土地供应增加、经济稳健等多重支撑下,分析师普遍预测今年整体私宅价格仍有 3% - 5% 的上升空间。
此外,大多数发展商也对政策表示理解。新加坡房地产开发商公会(REDAS)指出:
“市场已出现放缓迹象,这次调整对自住型买家影响有限。”

从实际业务层面,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客户,买房主要还是以家庭居住为主。尤其是首套或从组屋升级到公寓的家庭,他们最关心的其实是:
学区、交通、生活便利
未来是否还有增值潜力
买了之后,住得是否安心
而不是 “转手赚一笔”。因此,这次政策对我们客户的实际影响几乎为零。
对整个市场而言,这更像是一次 “市场体温的校准”。

有人会问:“是不是该等等再买?” 我们常说,买房是生活节奏下的决策,而不是市场节奏下的赌博。
在政策护航下,市场越是稳定,越能安心选房、慢慢挑、稳稳住。
看准了自己的预算和需求,就勇敢迈出那一步—— 真正的 “房产自由”,不是靠短炒,而是靠住得舒服、守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