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跟中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那是越來越火熱啦。尤其是在教育國際化領域,雙方通過政策支持、校際合作、課程融合還有人才交流等好多方式,搭起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框架。

政策驅動
在2024年,中國教育部發布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著重強調了「教育出海」的重要性。
這份文件鼓勵國內高校和民辦教育機構走出國門,去海外辦學,以此提升國際競爭力。
咱們國家的高校和民辦教育機構有了政策撐腰,自然更有底氣去開闢海外市場,把國內優秀的教育資源帶到國外,也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

同年,新加坡教育部推進「工讀文憑項目」,加深了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
這個項目把教育國際化和就業市場緊密聯繫起來。新加坡的高校不再是閉門造車式地搞教育,而是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
這樣一來,學生畢業後能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企業也能招到更符合自身發展的員工,實現了教育和就業的無縫對接。
另外,兩國的互換獎學金項目一直都開展得很不錯。在2023年底的時候,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啟動了「2024/2025年度與新加坡互換獎學金計劃」。

這個計劃挑選了10個中國在職人員去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南洋理工大學(NTU)攻讀公共管理、經濟學這些碩士課程。為啥選這些人?
就是希望培養出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實踐能力的高端人才。這些人在新加坡學習之後,既能學到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濟知識,又能把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他們回國後,能在公共管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這個項目也為兩國公共管理領域儲備人才開闢了新的途徑,促進了學術交流,讓兩國的教育合作更加深入。
校際合作
2024年的時候,清華大學、珠海科技學院這些中國高校可沒少往新加坡跑,使勁推動合作項目落地。
比如說,清華大學跟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在人工智慧治理領域達成了合作,一起辦了個「2024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還打算把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給擴大擴大。
珠海科技學院跟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在推進「3.5 + 0.5 + 1」碩士聯合培養計劃,學生在國內學3.5年之後,去新加坡做半年科研實踐,最後能拿到SUTD的碩士學位。

這類項目,既能讓科研資源實現共享,還能通過學分互認、雙學位這些機制降低留學門檻,讓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更強。
2024年,新加坡的「工讀文憑項目」又升級啦,鼓勵高校和企業一起開發課程。
就像南洋理工大學(NTU)和華為合作開了個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實踐課程,中國學生能通過交換項目去參加,這樣就能提升職業技能,更適應行業需求。
挑戰與應對
雖說合作成果挺明顯的,可中新教育合作還是碰到了些難題。
新加坡的教育主要使用英語,在課堂上十分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中國學生長期接受的教育模式可能更側重於「知識輸入」,到了新加坡課堂就需要從「知識輸入」轉變為「主動探索」,適應起來有一定難度。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問題,合作項目通常會增設跨文化適應課程。比如為學生提供「家校溝通服務」和語言強化培訓。
「家校溝通服務」可以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新加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和學校一起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語言強化培訓則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全英文教學環境。
未來展望
2025年,中新教育合作大概會有下面這些變化:

數字化轉型:人工智慧和在線教育平台的結合,將催生遠程聯合授課、虛擬實驗室等新的教學模式。以清華大學跟NUS合作的「雲端科研項目」為例,雙方的科研人員和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平台進行實時交流和合作,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科研效率。未來,這種數字化的教育模式可能會越來越普及,讓更多學生和學者受益。
低齡留學與終身學習: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改革(像2025年要推出的低齡留學政策)說不定會吸引更多中國家庭把新加坡當成留學的跳板,同時在職教育、高管培訓的需求也會增加。
區域聯動:以新加坡為中心,中國高校能夠進一步擴大與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合作網絡。通過「中新 + 第三方」模式,三國或多國可以共同培養東協區域的人才。比如在課程設置上,可以整合三國的優勢資源,開設更符合東協地區發展需求的專業課程;在師資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共享,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教學風格和知識體系。

中新教育合作越來越深入,這既是兩國戰略對上了的結果,也是全球化大環境下教育資源共享的必然選擇。
從政策支持到校際實踐,從課程創新到人才流動,雙方正靠著各種各樣的合作方式,一起開創國際教育的新局面。以後,數位技術和人文交流融合得更好,中新教育生態說不定能成為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