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新加坡市面上最家常的四川菜——箜乾飯

2024年05月18日   •   1萬次閱讀

一年多以前,在新加坡CBD開業的寬窄巷子時吃飯,朋友問,「怎麼樣,味道正宗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大多數時候對於食物的訴求,是美味,而不是正宗。「正宗」這個詞,只是對專業的研究者,以及懷舊的思鄉人特殊情況下,才具有意義。

最近,CBD的raffles city負一層開業的窩窩包子店,雖然以綿陽米線和窩窩包子兩個「非遺」小吃作為主打招牌菜,但箜乾飯上來的一刻,觸發到最」家常「的念頭。

連鍋帶酒精爐一起上桌的箜乾飯,不僅僅是形式主義,而是現場「箜」的必要性。

很久很久以前,電飯鍋沒有普及的時候,四川人家的乾飯,是把米煮到七分熟,瀝去米湯,把米飯鬆散地放入甑子,大火蒸至全熟。如果沒有甑子,則在普通的鐵鍋用竹編圓拱托底,也可以。

所以,四川的乾飯,都是箜出來的。

對於不用甑子的箜乾飯,對每家廚房的技藝都設有門檻,首先,米煮到六七分熟,這個分寸需要拿捏得當。煮過頭的米飯,米湯糊在飯粒上,上鍋蒸時,蒸汽很難穿透米飯,最後出來的是夾生米飯。而煮得不到位的米飯過瀝後上鍋蒸,再大的火也無法蒸熟透。

是的,六七分熟時米飯就得瀝起來,否則做出來的就是夾生飯。四川古早的瀝米飯,就是這樣充滿了哲理。

也只有明白了這樣的原理,才知道,原來一頓正常的熟米飯,家常廚房能做飯,也是有門檻的。

在電飯鍋煮飯的時代,米湯這個中間品也已經消失不見。

在母乳不足的時候,沒有牛奶,米湯是四川鄉村臨時維持嬰兒飲食的主食。

(圖源:成都Big榜)

窩窩包子店裡呈現的箜乾飯,則是家常飲食里的講究版。

肥瘦相間的臘肉丁、洋芋丁炒好了,和瀝好的七分熟米飯,上桌時臨時箜上十分鐘,在客人面前揭開蓋子,瘦臘肉鮮美,肥臘肉的油被高溫逼出來,浸潤著洋芋丁、四季豆和米飯,散疏有致呈現在面前,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人間富貴花。

(黃澄澄的是洋芋,紅艷艷的是臘肉,綠的是四季豆,白的是米飯)

作為四川人,我要告訴你我們內部的秘訣,請留意箜米飯鍋底的那一點若有若無的焦香鍋巴,隨機烙在米飯、臘肉、洋芋上,是畫龍點睛的隨機炸裂一樣的小驚喜,在唇齒之間隨機綻放。

而對於四川人,能喚起「最家常」感覺的菜,也可能等於「最正宗」的四川菜。

作者:Lola

新加坡眼主編,四川人

CH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