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有一位家庭醫生
因為沒有診斷出
一位15歲少年睪丸扭轉的症狀
也沒有將他轉介給專科或緊急部門
造成少年最終因延遲醫治導致睪丸缺血
不得不切除受影響的睪丸
醫藥理事會介入調查後
紀律審裁庭裁定家庭醫生專業行為失當
吊銷了他的醫生執照12個月!!

網際網路示意圖
家有男娃的老母親
看到這個新聞真的很心驚
畢竟這種少見病症真的很難判斷和預防
在新加坡的這種分級診療制度之下
如何能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保障
老母親瞬間心底有點怕怕的......
MOMS DAILY
15歲男孩在家庭診所被誤診2次

網際網路示意圖
第一次誤診為腹部絞痛
2019年3月22日,當時15歲左右的少年因下腹疼痛而到家庭醫生Yeo Khee Hong的診所求醫,少年申訴疼痛起源於左邊睪丸,之後移到下腹,此外也出現輕微腹瀉。
Yeo Khee Hong檢查後,認為少年只是腹部絞痛,開了止痛和止瀉的藥物給他。
第二次誤診為睪丸發炎
五天後,少年再次到診所求醫,申訴左邊睪丸腫痛,坐下或行走時疼痛會加劇。
Yeo Khee Hong檢查後發現他的睪丸腫大且一觸即痛,認為少年的左邊睪丸和附睪丸發炎,開了抗生素藥物給他之外,也幫他驗血和驗尿,以確認自己的診斷。
MOMS DAILY
少年疼痛加劇 緊急送院切除睪丸

網際網路示意圖
結果到了4月1日,少年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而且疼痛難忍。少年父親打電話給醫院詢問時,醫生才說少年的情況嚴重,要求他把少年送去大醫院的急診部。
急診部的醫生初步診斷時,發現少年睪丸水腫、陰囊皮膚發炎,超聲波掃描後證實他的睪丸扭轉,雖緊急進行了手術,但少年的左邊睪丸已缺血,不得不切除。

網際網路示意圖
MOMS DAILY
紀律審裁庭委員認定醫生行為失當

新加坡醫藥理事會官網
https://www.healthprofessionals.gov.sg/smc
少年的父親在2020年7月30日向新加坡醫藥理事會投訴Yeo Khee Hong,紀律委員會隨後展開調查。
Yeo Khee Hong在2020年12月10日寫信向少年和他的家人道歉。
紀律審裁庭委員認為,考慮到少年的年齡和臨床症狀,同時醫生在檢查時發現他的睪丸腫大,專業醫生應該都會懷疑他的睪丸可能扭轉,而不是直接排除這個可能性,從而造成少年延誤求醫。而Yeo Khee Hong作為執業超過40年的醫生,理應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作出正確判斷。
最終紀律審裁庭裁定家庭醫生Yeo Khee Hong專業行為失當,吊銷他的醫生執照12個月。
辣媽「不靠譜」科普時間
Q 什麼是睪丸扭轉?

睪丸扭轉是指睪丸上方的精索發生旋轉扭曲,切斷進入睪丸的血流。如果失去血液供應,睪丸組織可在幾個小時內壞死。初步症狀的具體表現為睪丸突然劇烈疼痛。
睪丸扭轉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最常發生的年齡是12歲到18歲之間。及時診斷可由醫生協助解開扭轉,恢復供血;延遲治療的就難以挽救,嚴重的需要切除睪丸。
在本案中,紀律審裁庭的專家認為,如果Yeo Khee Hong在少年剛求診時就及時診斷出他的睪丸扭轉並及時送醫,那少年保住睪丸的幾率是大約90.4%到97.2%之間。
各位家有男娃的媽媽們
看完這個新聞是不是很害怕......
新加坡家庭醫生的水平
那真的是參差不齊
小型誤診的情況真的時有發生......
小編家娃就曾經遭遇過
有次娃還小的時候在學校突然高燒
老師打電話來讓把娃立刻接回去
回家之後就煮了點白粥喝
結果吃什麼吐什麼
就帶去看了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當時診斷是腸胃炎
開了一些止吐和止腹瀉的藥
就讓我們回家了
當時小編也沒有多想

網際網路示意圖
但正巧家中一位長輩有醫療背景
認為孩子應該是中的呼吸道病毒
建議我們去找兒科醫生看一下
果然第二天去看兒科專科醫生的時候
孩子已經開始出現呼吸道症狀
兒科專科醫生開了一套
與家庭醫生完全不同的藥
並且囑咐我們如果出現了哪些症狀
就要再去診所拿抗生素
不過那次孩子很快恢復了
當時就覺得那位兒科專科醫生
判斷挺準確的、用藥也及時
所以後來娃生病一直都是看他!

網際網路示意圖
辣媽小建議
大家在新加坡待久了,肯定都有總結一些看醫生的「小竅門」,畢竟這裡看病真的不像中國那麼方便,有些時候需要自己做出判斷。
辣媽編輯部的媽媽們也總結了一些我們日常帶娃看醫生的經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1 專科醫生一般還是會更靠譜、經驗更豐富。所以像本文開頭這起事件中的情況,娃的重要器官感覺不適,建議直接去看專科醫生。
專科醫生如果要使用保險或者優惠,都需要家庭醫生的轉診信,根據小編的經驗,如果直接要求開轉診信,家庭醫生一般都會答應。(如果醫生真的態度強硬不願意,建議可以換一位家庭醫生。)
2 如果要進行重要手術和醫療行為,建議多諮詢幾位醫生,聽一聽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小編當時打算在新加坡做牙齒正畸,就帶著在第一家診所拍的牙片,連續諮詢了4位醫生。
有的醫生非常專業有經驗但是收費很高,有的醫生稍微聊一下就知道和自己「八字不合」、溝通不順,但是多聊幾位醫生,就會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也會感受到自己和哪位醫生氣場更合。
雖然專科醫生的諮詢費都很貴,但是對比後期更加龐大的醫療費用和情緒價值的產出,小編覺得這種前期投入和調研還是很有必要的。
3 在新加坡一定一定要配好醫療保險!

網際網路示意圖
希望朋友們和家人孩子們
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在新加坡快樂的成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