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尚達曼,一位印度裔政治家,以70.4%的高票當選了總統!
新加坡華人可是占了總人口的七成多啊,這事兒一出,不少人都納悶了:為啥華人選民這麼力挺一位非華裔候選人?難道新加坡的華人真的在慢慢「消失」?

一 華人在新加坡:根基深,但也在變
話說華人到新加坡的歷史,那可早了,10世紀就有人來做生意,但真正大批量移民,還是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把新加坡變成殖民地之後的事。
那會兒中國南方日子不好過,福建、廣東、海南的人就紛紛坐船南下討生活。到了1826年,華人數量(6000多人)就超過了本地馬來人(4000多人),成了最大的族群。到1901年,華人比例直接衝到70%以上,之後基本就穩在這個水平了。

早年來闖蕩的多是男人,干苦力、開小店、做手藝活,慢慢紮下根。很多人原本想著賺夠錢就回家,可時間長了,不少人就留下來了,娶妻生子,真正成了新加坡的一分子。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政府搞了個「多元文化」的大政策,核心就是種族和諧,誰也不偏袒。官方大力推「新加坡人」這個身份認同,而不是強調你是華人、馬來人還是印度人。這招兒主要是為了避免種族衝突,讓社會更安穩。
但對華人群體來說,這政策也帶來了一些變化,政府想方設法淡化族裔差異,強化國家認同。比如1991年搞了個「組屋種族比例」制度,規定一個組屋區里,華人住戶不能超過84%,防止大家扎堆兒住。
城市規劃也把一些老的華人社區拆散了,傳統的宗鄉會館、文化活動,少了聚腳的地方。憲法也明明白白寫著,「新加坡人」是第一身份,族裔認同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甚至重新定義了。
根據2024年6月的數據,新加坡總人口604萬,公民加永久居民(居民人口)418萬。其中,華裔還是占大頭,75.9%,馬來裔15%,印度裔7.5%,其他族裔1.6%。

華人比例雖然還是最高,但這些年其實在慢慢往下掉,為啥?生育率低啊!2020年,華裔女性平均只生0.94個孩子,遠低於馬來裔的1.83和印度裔的0.97。這生育率,人口增長自然慢,老齡化越來越明顯。
為了填補勞動力缺口,政府只好敞開大門吸引移民,2020年,新加坡有252萬移民,占了總人口的40%以上!這些新移民主要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地。
從中國來的新移民,確實給華人社區注入了點新鮮血液,但也帶來了一些小摩擦。比如2011年鬧得挺大的「咖喱味事件」——有中國新移民嫌鄰居煮咖喱味道太重,鬧上了新聞。這事兒也說明,新老居民之間的融合,沒那麼簡單。
二 為啥選印度總統?選票背後的邏輯
時間來到2023年9月,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印度裔的尚達曼以70.4%的得票率當選,成為新加坡第九任總統。

華人占了總人口的74.3%,按常理,華人選民應該更傾向投給華裔候選人吧?可事實恰恰相反,70%以上的華人選民,把票投給了尚達曼!這事兒當時讓不少人挺意外。
其實回頭看看新加坡政府這幾十年推行的政策,對華人文化認同的削弱是潛移默化的。
1975年,南洋大學停招了,這可是東南亞唯一用華語教學的大學啊,它的關閉,等於華人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沒了。
1979年搞的「講華語運動」,表面上是統一語言方便溝通,實際上慢慢把華語變成了一個實用工具,它背後的文化內涵被掏空了,方言更是幾乎被「消滅」。
到了現在,數據顯示超過70%的華人家庭日常溝通都用英語了,能流利說華語的小孩只剩15%左右。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多半來自課本和電視劇,家裡長輩講的故事、過節的習俗傳統,接觸得越來越少了。
在這種文化和輿論環境下,華人選民投票時的想法也變了,他們選總統,不再只看你是不是「自己人」(同族裔),而是更看重候選人的能力、經驗,特別是國際形象——新加坡畢竟是個靠國際貿易吃飯的小國。
尚達曼的競選形象就特別對路,他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干過,履歷上頂著「全球經濟專家」的光環。他主張經濟創新、社會包容,這正好戳中了華人選民想要一個「現代化、能帶領新加坡發展」的領導人的心思。

再加上新加坡多年推行的多元融合政策,讓大家覺得族裔認同沒那麼重要了。選民更願意選一個他們認為能代表整個國家利益、能把國家帶好的人,而不是非得找個「同族同宗」的。
三 文化和輿論:在悄悄改變認同感
前面提到的新加坡語言政策,對華人文化認同的影響是深遠的。「講華語運動」雖然推廣了華語,但也讓方言幾乎絕跡,導致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
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不會說方言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學校里華文課的時間有限,內容還圍著考試轉,文化內涵教得不多。學生們學會了認字、造句,但對中華文化深層的理解,就差得比較遠了。
新加坡的媒體環境也在無形中改變著認同感,英文媒體占絕對主導,英語成了社會的主流語言,華文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年輕華人接觸更多的是西方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自然就慢慢淡了。這種文化環境的變化,也讓華人在做政治選擇時更「理性」或者說更「去族裔化」——更看能力、政策,不太在意候選人的族裔背景。
隨著新加坡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種族身份的認同也在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簡單地把自己定義為「華人」、「馬來人」或「印度人」,而是更認同「新加坡人」這個大身份。
跨種族通婚也明顯多了起來,統計顯示,跨種族婚姻的比例從1980年的3.5%,一路漲到了2018年的21.4%。這種社會結構的變化,也讓族裔因素在政治選擇中的分量變得越來越輕。
尚達曼的當選,確實引發了關於華人文化認同危機的思考。語言斷層了,文化變淡了,華人社區自己也在琢磨:這「根」該怎麼傳下去?
一些社區組織已經在行動了,比如老華校的校友會辦起了華語班,想讓年輕人多學點母語。社區里也搞起了更多的文化活動,像中秋燈會、書法展什麼的,想吸引年輕人來感受。但真要找回那種深厚的文化認同感,可不是辦幾次活動就行的,得花大把的時間和心思。
新加坡政府在推動國家發展的同時,也在嘗試平衡多元文化。2017年修憲,規定如果某個種族連續五屆(30年)都沒人選上總統,那麼下屆總統選舉就必須保留給這個種族。
這個政策也引發了不少討論,核心就是種族平等和機會均等。但挑戰依然存在:在強調多元一體的大環境下,怎麼才能既保持國家的凝聚力,又讓各族群的文化特色不被淹沒?這是個挺大的課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新加坡華人文化面臨的壓力其實更大了。年輕一代在英語教育和國際化環境里長大,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普遍不高。社區調查顯示,只有大約30%的華人青年對深入學習華語有濃厚興趣,大多數人更關心的還是自己的職業發展和融入國際化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平衡,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將是新加坡華人社區長期要面對的問題。

新加坡華人的故事遠沒有結束,尚達曼當選,像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提醒:文化認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去守護、去傳承。華人社區要想不「消失」,就得從日常的語言、教育、生活習慣點點滴滴做起,在這個多元社會裡,找到並站穩自己獨特的位置。
四 現在的新加坡還值得華人移民嗎?
聊完了文化和認同,咱們再切個實際點的話題:2025年了,新加坡還值得華人移民嗎?政策確實是在肉眼可見地收緊。
1、投資移民(GIP)
門檻簡直是「三級跳」!想通過商業投資移民?最低投資額從原來的250萬新元,一下飆到1000萬新元,選基金投資?更狠,2500萬新元!這漲幅,直接翻了4倍!
而且行業也卡得更死,以前熱門的房地產、建築類投資,現在都不行了,只能投政府指定的「香餑餑」行業,比如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綠色能源這些。
2、准證移民(EP准證)
打工人的「入場券」也更難拿了,普通行業的薪資門檻從5000新元漲到了5600新元(漲了12%),金融行業更卷,從5500新元提到6200新元(漲了約13%)。
不過,政府也開了些「快速通道」,像「Tech.Pass」(科技准證)、「ONEPass」(頂級專才准證),專門吸引頂尖人才,畢竟有些行業缺口高達幾萬人。

3、留學移民
留學生申請綠卡(PR)的條件放寬了,從2024年6月底開始,只要你通過了一項國家級考試(像小六會考PSLE、GCE 'N'/'O'/'A'水準,或者直通車計劃),就能直接申請PR,不用再苦等居住年限了!
公立大學畢業生還有個好處,上學的時間可以算進申請PR需要的居住時間裡,碩士畢業不用工作經驗也能申PR,本地學位在打分系統(COMPASS)里還能加分。這對留學生來說,確實方便了不少。
說白了,新加坡移民政策現在越來越「挑人」,從「拼誰待得久」轉向了「拼誰能創造價值」。
政府更看重的是:你能長期貢獻啥?你的專業技能有多稀缺?你有多想融入這裡? 比如COMPASS打分系統里,每僱傭1個本地員工能加10分,雇不夠人的公司,員工申請PR就難了,家裡已經有親人(配偶、父母)在新加坡的,也能在「融合度」上大大加分。
五 新加坡的魅力還有嗎?
雖然門檻高了,但新加坡的核心吸引力,對很多人來說依然很強:
1、頂尖教育,雙語優勢
新加坡教育體系公認的牛,而且是英語+母語(如華語)雙語教學,培養的是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文化底子的孩子。
PR身份的孩子上學,學費比外國人便宜一大截!小學每月只要305新元(外國人要2050新元),中學620新元。
2025年,新加坡公立大學畢業生全職就業率高達79.5%,像IT類專業畢業生,月薪中位數能到5600新元,商科、工程類緊隨其後,教育質量好,畢業出路也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