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尊老爱幼”“天道酬勤”“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
最初级层次,是在故事阅读、图画背景和字词学习中,经常出现文化产物;最高级层次,则是通过文化产物和文化习俗,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文化概念。
在具体双语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文本的选择
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熊华丽十分注重文化语境的吻合,“要选择与语言相匹配的阅读文本,如果选用中文版的《白雪公主》、英文版的《西游记》来教学,岂不是舍近求远?”
当然,如果有一些国外译本可以配合相关主题探究,也可以选用;但是熊华丽建议,中文教学时最好首选中文原版书籍,英文教学时首选英文原版。
2、探究活动的设置
课堂探索活动中也是这样。西方英语课程中,常有“毛毛虫生活习性探究”这一主题,但是中文课程就不能照搬。
“为什么不能将这种研究主题,改成研究熊猫的生活习性?岂不是更符合中文学习语境。哪怕是将原有故事中,毛毛虫的食物由汉堡变成饺子、奶酪变成月饼,都是一种传递文化的方式。”
3、教学大纲求同存异
不同语种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强行要求学习进度和学生掌握程度的齐头并进。双语教学大纲必须求同存异。
熊华丽说,“比如英文文学课上,可能第一学期学诗歌、第二学期学记叙文,第三学期又是说明文……汉语学习则完全不同,它得有自己的节奏。”

熊华丽的中文课堂
最重要的是,
对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感兴趣
这几年来,国学校对中文老师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熊华丽刚加入CIS的时候,学校只有十几位中文老师,短短几年间,已经有超过50名中文老师。
CIS还首创了Literacy Coach(中文学习督导)这个职位,帮助中文老师设计主题教材,分担课堂工作,比如将阅读文本进行难度分级,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的中文阅读已经达到36个级别,每隔一段时间,就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读本范围,不会出现整个班级都读同一本书的情况。 ”
熊华丽感慨说,经过一系列调整,新加坡的中国家庭也对双语班有了很大信心。原先一个班级20名学生只有一两个中国孩子,现在有四分之一,这也使双语班的中文环境越来越好。
相比较下,外国家长反倒更愿意送孩子进双语班。他们很乐意孩子在英文之外,能多掌握一门古老、难学,国际地位却冉冉上升的语言。
“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的中文能否达到母语水平?”外滩君抛出了一个要求很高的问题。熊华丽坦言,目前,CIS只在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设置了双语班,到了初高中阶段,中文就成了一门选修课。所以,对于非母语的学生来说,可能达不到同年级中国学生的水平。
“但是我们的四、五年级,起码能达到中国学生三、四年级的水平,算是接近母语水平吧。”熊华丽笑着说,“这在英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国际学校,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她补充说道,
“ 其实,双语班的最大成就在于,能让学生对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真正感兴趣。”

图片来自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官网
采访的最后,熊华丽谈了一个让她忧虑的问题:虽然汉语的国际地位一直在提升,但是汉语中的特有词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她将这称为“汉语的过分谦让”。
“我们生怕西方人不懂,自觉地将一些特有词汇翻译成别扭的英文,比如饺子、包子、汤圆、粽子等所有带馅儿的,都变成了Dumpling。”同样,汉字成了Chinese Character;红包成了Red Envelope… …这样盲目且生硬的翻译,很容易造成歧义,也不能传递出背后的文化特色。
“为什么饺子不能是Jiaozi,汉字不是Hanzi?”熊华丽呼吁:“我们应该尊重民族语言,捍卫它的纯洁性。特有词汇如何翻译,也能看出背后的文化自信。”目前,像茅台Maotai、豆腐Toufu已经收入规范词典了,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