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尊老愛幼」「天道酬勤」「百善孝為先」等傳統思想和價值觀念;
最初級層次,是在故事閱讀、圖畫背景和字詞學習中,經常出現文化產物;最高級層次,則是通過文化產物和文化習俗,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文化概念。
在具體雙語教學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文本的選擇
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熊華麗十分注重文化語境的吻合,「要選擇與語言相匹配的閱讀文本,如果選用中文版的《白雪公主》、英文版的《西遊記》來教學,豈不是捨近求遠?」
當然,如果有一些國外譯本可以配合相關主題探究,也可以選用;但是熊華麗建議,中文教學時最好首選中文原版書籍,英文教學時首選英文原版。
2、探究活動的設置
課堂探索活動中也是這樣。西方英語課程中,常有「毛毛蟲生活習性探究」這一主題,但是中文課程就不能照搬。
「為什麼不能將這種研究主題,改成研究熊貓的生活習性?豈不是更符合中文學習語境。哪怕是將原有故事中,毛毛蟲的食物由漢堡變成餃子、奶酪變成月餅,都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3、教學大綱求同存異
不同語種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強行要求學習進度和學生掌握程度的齊頭並進。雙語教學大綱必須求同存異。
熊華麗說,「比如英文文學課上,可能第一學期學詩歌、第二學期學記敘文,第三學期又是說明文……漢語學習則完全不同,它得有自己的節奏。」

熊華麗的中文課堂
最重要的是,
對中文學習和中華文化感興趣
這幾年來,國學校對中文老師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熊華麗剛加入CIS的時候,學校只有十幾位中文老師,短短几年間,已經有超過50名中文老師。
CIS還首創了Literacy Coach(中文學習督導)這個職位,幫助中文老師設計主題教材,分擔課堂工作,比如將閱讀文本進行難度分級,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目前,我們的中文閱讀已經達到36個級別,每隔一段時間,就為學生推薦合適的讀本範圍,不會出現整個班級都讀同一本書的情況。 」
熊華麗感慨說,經過一系列調整,新加坡的中國家庭也對雙語班有了很大信心。原先一個班級20名學生只有一兩個中國孩子,現在有四分之一,這也使雙語班的中文環境越來越好。
相比較下,外國家長反倒更願意送孩子進雙語班。他們很樂意孩子在英文之外,能多掌握一門古老、難學,國際地位卻冉冉上升的語言。
「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的中文能否達到母語水平?」外灘君拋出了一個要求很高的問題。熊華麗坦言,目前,CIS只在幼兒園到小學6年級設置了雙語班,到了初高中階段,中文就成了一門選修課。所以,對於非母語的學生來說,可能達不到同年級中國學生的水平。
「但是我們的四、五年級,起碼能達到中國學生三、四年級的水平,算是接近母語水平吧。」熊華麗笑著說,「這在英語作為強勢語言的國際學校,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她補充說道,
「 其實,雙語班的最大成就在於,能讓學生對中文學習和中華文化真正感興趣。」

圖片來自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官網
採訪的最後,熊華麗談了一個讓她憂慮的問題:雖然漢語的國際地位一直在提升,但是漢語中的特有詞彙,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她將這稱為「漢語的過分謙讓」。
「我們生怕西方人不懂,自覺地將一些特有詞彙翻譯成彆扭的英文,比如餃子、包子、湯圓、粽子等所有帶餡兒的,都變成了Dumpling。」同樣,漢字成了Chinese Character;紅包成了Red Envelope… …這樣盲目且生硬的翻譯,很容易造成歧義,也不能傳遞出背後的文化特色。
「為什麼餃子不能是Jiaozi,漢字不是Hanzi?」熊華麗呼籲:「我們應該尊重民族語言,捍衛它的純潔性。特有詞彙如何翻譯,也能看出背後的文化自信。」目前,像茅台Maotai、豆腐Toufu已經收入規範詞典了,但是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