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讓孩子精通中英雙語,是現在父母們的追求,也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學校愈發繁榮的原因之一。然而,學校和父母,都會發現雙語教學沒有那麼簡單:課程的雙語融合與精力分配會帶來諸多疑惑和困擾。對此,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雙語融合方案。該校首任中文校長熊華麗,近日接受外灘君專訪,分享了20年來她對中文傳授和雙語融合教學的探索心得,值得研究融合課程的老師們、想要提高孩子雙語能力的父母們一讀。
文丨周瀅瀅 編輯丨黃曄
隨著國際學校、雙語學校越來越多地開辦,雙語教學已經是繞不開的話題。
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種究竟怎樣融合?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還是更側重於母語學習?各個學校仍處於摸索之中。
這個月,頂思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亞洲國際學校大會」上,特別開設了雙語教育分論壇。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水平,可以說全球首屈一指,名聲在外。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以下簡稱CIS)中文校長熊華麗受邀出席,分享了自己20年的國際學校中文教學經驗,以及CIS的中英文雙語融合之道。

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中文校長熊華麗
圖片由公眾號「頂思」提供
作為一所嚴格意義上的國際學校,CIS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擁有80多個國家學生,一共3000多人,中國孩子只占比百分之十幾。
一般來說,無論國內外的國際學校,都很少設有中文校長這一職務,熊華麗成為CIS的首任中文校長,也是新加坡國際學校圈子裡首位中方校長,這足以看出學校對中文教育的重視。同樣,CIS的雙語教學成果也可圈可點,在全球MAP考試(備註: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用於測量學業進步的階段性測試)中,雙語班的數學、英文成績甚至高於普通英文班級,而中文的學習已接近母語水平。
熊華麗說,在取得今天的雙語教學成果之前,她也經歷了不少彎路。由於沒有一套成體系教材的指引,國際學校的中文教學曾一直在「枯燥無味」和「有趣無效」之間搖擺:要麼,一味地糾正發音和筆畫,讓學生覺得中文學習很枯燥;要麼,又矯枉過正,天天帶著做活動玩遊戲,卻沒能學到多少中文知識。
熊華麗看到了這一問題,她摸索編著了一套系統的《少兒大蘋果漢語》教材,共有上百冊,如今被世界上眾多國際學校所採用。她提出的一系列中文教學理念和雙語融合方法,更對國際中文教育產生重要影響。
藉此機會,外灘君專訪了熊華麗校長,請她談談這套教材的中文啟蒙特色,以及CIS學校是如何進行雙語融合教學的。這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啟蒙階段只學漢字,不學拼音
故事閱讀最重要
熊華麗參加高考的那一年,正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三年。她一個暑假學完了中學全部課程,儘管學校連英文課都沒有,她卻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廈門大學的「英美文學」專業。
在隨丈夫移居新加坡之前,熊華麗曾在廈門大學留校任教,做了10年的大學英文老師。1997年來到新加坡後,熊華麗便在這裡開始了國際學校的中文教學,隨之而來的則是全新的挑戰。
熊華麗發現,市場上竟然沒有一本用著順手、孩子學得開心的零基礎中文教材,就連非常簡單適用的中文兒歌都沒有,這給中文教學帶來不少困難。
「國際學校的中文教育是很難做的,都靠老師東拼西湊地找東西來教。」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和反思,她決定自己動手編寫一套中文啟蒙教材。
本是為了方便自己教學使用,沒想到卻受到中文老師們的極大認可。為了讓更多的中文老師能用上,2012年,熊華麗編寫的全套《少兒大蘋果漢語》正式出版。

《少兒大蘋果漢語》3-6歲閱讀系列
圖片來自WaWaYaYa APP
乍一看,好像和國內常見的啟蒙讀物沒太大區別。細看發現,書里的漢字既不標註英文,也不標註拼音,「這對於零基礎的孩子是不是太難了?」正當外灘君疑惑不解,熊華麗神秘一笑:「這就是它不一樣的地方了!」
「如果將漢字標註了英文,說英語的孩子眼裡就『看不見』這個字兒了;標註拼音則更糟,孩子可能直接套用英文的發音,發出怪腔。」
熊華麗直言,第二語言的教學要以目的語為媒介進行教學,特別在啟蒙階段,如果母語夾雜其中會有很大幹擾。為了讓孩子將更多精力放在理解漢字含義、記住字形,科學的做法是什麼都不標,由老師帶領孩子一遍遍正確朗讀。
所以,熊華麗對幼兒園階段的中文老師有一個要求,只教漢字,不准教拼音。「拼音應該等上了小學再教,這時候已經有了一些漢字的儲備量,學起拼音更容易一些。」
那麼,中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帶領學生重複朗讀,還不至於讓學生感到枯燥?《少兒大蘋果漢語》這套教材獨創性地採用了「三個S」:
Symbols(圖標)
Songs(兒歌)
Stories(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
1、關於Symbol圖標教學
Symbol圖標的設計是整套教材的精髓。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用圖片教認字,但是豐富的圖片內容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會有不同的解釋,不夠簡單明了。「比如兩個人圍坐著分享晚餐,有的孩子關注的可能是食物,有的孩子關注的是人物的裝扮,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指示。」
相比較而言,圖標可以更精準地對應某一個字或詞。熊華麗堅持,Symbol圖標學習初期,只要讓學生明白對應的含義,後期可以逐漸標註漢字和拼音,這取決於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
2、關於兒歌教學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漢語學習,最重要的是有趣、好玩,兒歌和童謠就是很好的學習載體。熊華麗強調,我們必須按照漢語的特點,創作符合語言規律、文化特色的兒歌和童謠,不能將英文兒歌直接翻譯過來教學生。
比如下面這個英文兒歌:
"One two buckle my shoe,
Three four shut the door…」
如果翻譯成中文,則完全沒有了原有的押韻:
「一二系上鞋扣, 三四關上門…」
類似這樣的「生硬嫁接」還有很多。因此,熊華麗不敢偷懶,堅持自編自創,甚至嘗試自己譜曲,教學生們吟唱最新鮮有趣、符合中文特色的兒歌。
3、關於故事教學
《少兒大蘋果漢語》的獨特還在於,每本書都好像一個獨立的主題繪本,比如,介紹家人、寵物、朋友、春節等,將漢字和文化的學習融於故事當中。
這套教材按難易程度提供分級閱讀,每個層級下面都有若干本書,就好像一個「故事超市」供不同水平的學生取用。最簡單的,可能只有幾句話,難度高的可供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使用。因此,在CIS 的中文課堂上,老師常常帶著學生分組學習不同級別的教材。
在熊華麗看來,即使學生還不認識字,依然可以啟蒙閱讀。CIS幼兒園雙語班的孩子,4歲開始讀《少兒大蘋果漢語》里粉色最初級版故事內容。
幼兒園階段,還可以將拼音、筆畫等概念,通過故事傳遞給孩子。熊華麗獨具匠心地設計出「漢語先生」 「筆畫先生」和「四聲小姐」這樣的卡通人物,通過將一連串擬人化動作的聯想,比如,只要看筆畫先生的頭在哪裡,就從哪裡開始下筆,讓學生對筆畫順序有了概念。
她認為,在啟蒙階段進行規範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哪怕只掌握50個漢字,也要能筆畫正確、規範地書寫。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只要開動腦筋,老師們是可以將複雜的筆畫概念,輕鬆傳遞給孩子們的。」

學生通過「筆畫先生」卡片學習筆畫
圖片來自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官網
同一門學科,兩種語言怎麼教?
雙語班的課堂,究竟如何融合兩門語言教學?外灘君發現,目前很流行的做法是,一間教室設置中英文兩位老師。
在熊華麗看來,這會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那一門語言和老師產生依賴,達不到雙語提升效果。」她更認可 CIS所實行的「走班制雙語教學」,徹底將中英文從課堂上「分開」。
>>>>
1、怎樣進行「走班制雙語教學」?
如果今天是中文授課,學生就去中文教室;明天是英文授課,就去英文教室。中英文教室風格迥異,從課桌擺放、裝飾道具、文字板報都截然不同。「必須徹底沉浸到某種語言環境中,這樣學生下意識地就會說某一種語言,不至於互相干擾。」
熊華麗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事情。有一天,學校的一位洋人校長走進班級和老師對話,沒想到,有個外國孩子走過來提醒她:「這裡是中文教室,您要說中文。」校長不懂中文,聽了老師的翻譯後,她感到非常開心,說明孩子已經融入了這樣的語言環境。
「 如果父母是第一位老師,課堂是第二位老師,那麼環境就是第三位老師。對越小的孩子來說,語言環境的浸泡就越重要。」
>>>>
2、同一門學科,如何用兩門語言教授?
一門學科,怎樣用兩門語言授課,這其中大有門道。熊華麗認為,如果中英文老師很機械地將學科分為「一半一半」,很難達到優勢互補。
CIS的不同之處在於,採用全科雙語教學,也就是說,除了音樂、體育、美術之外,所有科目都「一分為二」,既有中文教授部分,也有英文教授部分。
比如數學板塊,會由中文老師負責算數部分,英文老師負責應用題解析,因為後者對語言水平要求更高,更適合英語普遍比中文強的國際學生。通過這樣的交叉合作,共同完成同一門學科的教學。
這也要求雙語老師之間有更深的融合。比如,中英文老師每天通過共享彼此的教學內容和心得,實時了解學生對這一學科的整體掌握。
除了科目和老師的融合,不同母語學生的融合也很重要。「 語言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有的學生可能語言水平弱些,但並不意味他的學科能力比別人差。不妨將中英文母語的學生,融進同一個班級學習,還能幫助彼此提升語言能力。」
在CIS推出這種模式的雙語班時,很多家長都表示懷疑,擔心這會影響學科知識的學習。但是全球MAP統考結果,卻讓人吃驚。雙語班雖然只有一半時間進行母語學習,但是英語閱讀和數學成績居然比普通班(只用英語教學)還略高一些。
面對這樣的成績,熊華麗對雙語模式更有信心了,「早已經有大腦研究證明,雙語教學的孩子,雖然學科學習時間相對縮短,但是成績並不會降低。如今我們做到了實踐證明!」
11月底,CIS還將舉辦「第六屆國際學校華語教育研討會暨工作坊」,屆時將開放雙語教室,面向全球教育工作者分享這一雙語教育經驗。

圖片來自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官網
真正的語言學習,必須要地道
作為文革剛恢復高考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熊華麗回憶自己的英語學習歷程,對背後的文化錯位感受頗深。「那個時候學英文,看的書是《半夜雞叫》英譯本;英語課上講的內容是『毛主席語錄』『朱德的扁擔』;甚至教的英文歌也是《我愛北京天安門》。」
結果,熊華麗雖然學會了英語,交流時卻找不到任何「共同語言」。「當西方人問我,看過什麼文學作品?我嘰里呱啦說了一大通,對方仍是一頭霧水。」
有了這樣的經歷,熊華麗深刻認識到,學習一門語言,不僅是作為交流工具,更是了解另一種文化的窗口。因此,她將雙語班的文化教學分為「產物」「習俗」和「概念」三個層次,逐漸加強,互相滲透。
產物:水餃、月餅、紅包、粽子、燈籠、熊貓等中國特有元素;
習俗:過年吃團圓飯、賞月、提燈籠、拜年等特色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