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许多国家都拥有母亲河,她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摇篮,如中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和意大利的台伯河等等。新加坡河虽不长也不宽,但几个世纪的历史,就是从新加坡河潺潺展开,是老新加坡的经济动脉,
Singapore River
新加坡河
最早的新加坡河是从上游的金声桥(Kim Seng Bridge)一路向南,倾入新加坡海峡约3.2公里。著名地标鱼尾狮,曾矗立于新加坡河口。现在的新加坡河上游延伸约2公里与亚历山大河道(Alexandra canal)衔接,而河口又延展到新加坡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

博物馆历史照片

亚历山大河渠


新加坡滨海堤坝
Kerajaan Singapura
新加坡王国
在建立新加坡王国(马来语:Kerajaan Singapura)之前这个岛叫 “淡马锡” (Temasek),苏门答腊王子桑·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于公元1299年建立了新加坡王国。传说桑尼拉乌他马与他的妻子和随从,离开廖内群岛出外猎食,无意间看到海边一片银白色沙滩的树林中,有一只行动敏捷、且极为壮健长得像狮子的野兽,他的随从告诉他,这个地方叫淡马锡,那只野兽据说是淡马锡的守护者。桑尼拉乌他马感到很高兴,他认为淡马锡是一个吉祥的地方,于是决定不回廖内啦,留在淡马锡建立一个新的王国!就叫做“Singapura”,意思是“狮子城”。

新加坡王国的经济在13- 14世纪之间(蒙古帝国时期)蓬勃发展,载满货的船舶经马六甲海峡,从新加坡河口进入狮城停靠,新加坡河及码头成为贸易和港口枢纽,将这个小商埠转化为国际贸易海港城。这期间也正是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帝国强盛期,据中国史记载,航海家汪大渊提到中国商人在这里“肩并肩与当地土著”共同生活,进行贸易:运来靑缎、花布、瓷器和铁鼎,再从这运回来自民丹的大象等。然而,新加坡的繁荣引来了了邻国的虎视耽耽,其欲逐逐。壁垒森严的新加坡最后终于在1398年被满者伯夷王国(东爪哇的一个印度教王国)消灭。





Modern Singapore
现代新加坡
现代新加坡的开埠者史丹福莱佛士爵士 (Sir Stamford Raffles) 1819 年 1 月 29 日飘洋过海,从新加坡河口踏上这座小岛。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代表东印度公司与柔佛州的苏丹海珊·沙阿(Sultan Hussein Shah)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条约,从苏丹手中获得新加坡治理权,建立一个自由贸易港。(关于这位苏丹的故事以后再说)

1822 年,莱佛士实施了城市规划。不同种族的居民被分隔居住在四个不同区域,以此避免各种族之间不断发生的争斗。住在欧洲人区 (European Town) 的居民包括欧洲贸易商、欧亚裔人士和亚洲富人,主要沿海地带(Beach Road ,北至新加坡河Circular Road,南到 Telok Ayer Bay);

历史档案照片
所有华人移至新加坡河的南侧,聚居牛车水 (Chinatown) 以及从爱琴桥(Elgin Bridge)顺着河水至河口的驳船码头附近形成一个甘榜;

博物馆历史照片

而所有回教徒、马来人和阿拉伯人,移至河的北面向上到河源处及甘榜格南 (Kampong Gelam)。印度人居住在牛车水北部的珠烈甘榜 (Chulia Kampong)。而最早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海上吉普赛人(Orang Laut)和海盗,被驱散或登陆,最后逐渐消失。从布局来看,当时的新加坡人基本上都是住在沿新加坡河从爱琴桥至河口而聚居。
新加坡河


源远流长



OldSingapore River
昔日的新加坡河
华人居住区的驳船码头是第一个于1823年建成,最早被开发成仓库,货仓和商业区。随着贸易的扩展,沿河向上游发展,修建了克拉码头,罗伯逊码头和哥烈码头等更多大小码头。

驳船码头
曾经的仓库




罗拔申码头(Robertson Quay)是新加坡河沿岸三个主要码头中最大的一个。码头的周围到处是欧洲人和华人开的栈房。
仓库酒店(The Warehouse Hotel)就是建在1895年、废置多年的老栈房原址上。

1933年建成的哥烈码头(Collyer Quay),是当年远渡重洋移民登陆新加坡的地方。因码头建好后,安装了一盏为船只指明码头位置的大红灯,因而被称为“红灯码头”。来往客货轮都停在这里,旁边是海关大楼。


新加坡河是当时该城的心脏,所有航运活动都集中在其河口和新月形的驳船码头沿线。由于自由港的地位,以及地处海路交通要道,各国来往的船只,停满新加坡河口,用驳船(bumboat),将货物从停泊河口的大船,运入较窄的新加坡河,再用驳船将货物运到海上的大船。

博物馆历史照片
昔日驳船码头
2011年驳船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