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年轻人服用抗抑郁药现象引发关注,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一种抗抑郁药物的类型)类药物处方量近年上升,18 - 24 岁人群比例增长。药物有副作用且可能致依赖,跨境买药有风险,自杀风险争议也存,医生强调个性化整体治疗,综合考虑药物与心理治疗。
1. 抗抑郁药处方增多现象
近年来,新加坡抗抑郁药处方情况呈现显著变化。卫生部数据显示,SSRI 类抗抑郁药处方量从 2017 - 2021 年平均每年 50,000 人增长到 2022 年和 2023 年约 53,000 人,总体在 2018 - 2022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5%。
分析接受 SSRI 类药物治疗患者年龄发现,18 - 24 岁年轻人比例稳步上升,从 2017 年的 11.2% 升至 2021 年的 15.5%,去年为 14%。
医生表示,这一方面源于精神疾病 “去污名化”,如 Private Space Medical 的医疗总监 Victor Kwok 博士称,疫情后更多年轻人主动就诊且自我意识强,能识别症状与诱发原因。
另一方面,接受心理健康培训的全科医生数量增加,他们在诊断精神疾病时更自信,依据相关手册对有轻微症状患者开始药物初步治疗。但这也引发思考,抗抑郁药处方是否开得过快过多。

2024 年 11 月 27 日,在 DTAP 诊所的一个分店拍摄的两种抗抑郁药,舍曲林和依他普仑。来源:CNA
2. 抗抑郁药的影响与风险
抗抑郁药虽能治疗多种精神健康问题,但也带来诸多影响与风险。
像 19 岁被诊断抑郁症的 Ashley Poo 女士,服用氟伏沙明后出现恶心难受、食欲不振甚至更强自杀念头等副作用,持续约一个月才消散。
31 岁的丽莎服用依他普仑也有初期不适,不过两周后抑郁症状好转。
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指出,抗抑郁药虽不上瘾,但突然减少或停止使用可能引起戒断症状,导致患者产生心理依赖。
此外,使用抗抑郁药还可能增加自杀风险,如 2019 年 17 岁的 Zen Dylan Koh 服用抗抑郁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后自杀身亡。
美国自 2005 年起在抗抑郁药包装上加 “黑框警告”,新加坡虽在药物包装说明书 “特殊警告和注意事项” 部分列出相关风险,且卫生科学局向医疗专业人士发布咨询意见,但全球医学界对警告有效性看法不一,其与因抑郁症就诊人数等意外减少及自杀死亡人数增加有关,不过抗抑郁药与自杀风险增加的直接因果关系尚未证实。

Promises Healthcare 高级顾问精神科医生 Rajesh Jacob 博士表示,抗抑郁药与自杀风险增加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尚未得到证实。来源:CNA
3. 应对与思考
面对抗抑郁药使用中的种种情况,新加坡医生们倡导个性化、整体性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对治疗方式有不同倾向,如有的患者因担心副作用和依赖性只愿接受心理治疗,有的患者则因症状严重需开具抗抑郁药。
DTAP 诊所的黄医生认为,药物有助于稳定症状,心理治疗解决根本原因、应对机制和情绪恢复能力,两者结合对许多人是理想选择。
由专业人员指导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可确保为每位患者提供最有效和最合适的护理。
同时,跨境购买抗抑郁药现象也需警惕,CNA TODAY 和 Talking Point 走访发现,在马来西亚新山可轻易买到多种 SSRI 药物且价格约为新加坡一半,但无官方处方购买存在风险,如错误诊断、不当服用可导致过度依赖或滥用,威胁身心健康,医生强调即使购买曾开过的药,“个体化剂量滴定” 也至关重要。

位于罗伯逊径的 DTAP 诊所的全科医生 Grace Huang 博士不建议在没有官方处方的情况下购买抗抑郁药。来源:CNA
参考资料:
1.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today/ground-up/more-singaporeans-have-been-prescribed-antidepressants-recent-years-should-we-be-concerned-4771411,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