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年輕人服用抗抑鬱藥現象引發關注,SSRI(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一種抗抑鬱藥物的類型)類藥物處方量近年上升,18 - 24 歲人群比例增長。藥物有副作用且可能致依賴,跨境買藥有風險,自殺風險爭議也存,醫生強調個性化整體治療,綜合考慮藥物與心理治療。
1. 抗抑鬱藥處方增多現象
近年來,新加坡抗抑鬱藥處方情況呈現顯著變化。衛生部數據顯示,SSRI 類抗抑鬱藥處方量從 2017 - 2021 年平均每年 50,000 人增長到 2022 年和 2023 年約 53,000 人,總體在 2018 - 2022 年復合年增長率達 5%。
分析接受 SSRI 類藥物治療患者年齡發現,18 - 24 歲年輕人比例穩步上升,從 2017 年的 11.2% 升至 2021 年的 15.5%,去年為 14%。
醫生表示,這一方面源於精神疾病 「去污名化」,如 Private Space Medical 的醫療總監 Victor Kwok 博士稱,疫情後更多年輕人主動就診且自我意識強,能識別症狀與誘發原因。
另一方面,接受心理健康培訓的全科醫生數量增加,他們在診斷精神疾病時更自信,依據相關手冊對有輕微症狀患者開始藥物初步治療。但這也引發思考,抗抑鬱藥處方是否開得過快過多。

2024 年 11 月 27 日,在 DTAP 診所的一個分店拍攝的兩種抗抑鬱藥,舍曲林和依他普侖。來源:CNA
2. 抗抑鬱藥的影響與風險
抗抑鬱藥雖能治療多種精神健康問題,但也帶來諸多影響與風險。
像 19 歲被診斷抑鬱症的 Ashley Poo 女士,服用氟伏沙明後出現噁心難受、食欲不振甚至更強自殺念頭等副作用,持續約一個月才消散。
31 歲的麗莎服用依他普侖也有初期不適,不過兩周後抑鬱症狀好轉。
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指出,抗抑鬱藥雖不上癮,但突然減少或停止使用可能引起戒斷症狀,導致患者產生心理依賴。
此外,使用抗抑鬱藥還可能增加自殺風險,如 2019 年 17 歲的 Zen Dylan Koh 服用抗抑鬱藥治療廣泛性焦慮症後自殺身亡。
美國自 2005 年起在抗抑鬱藥包裝上加 「黑框警告」,新加坡雖在藥物包裝說明書 「特殊警告和注意事項」 部分列出相關風險,且衛生科學局向醫療專業人士發布諮詢意見,但全球醫學界對警告有效性看法不一,其與因抑鬱症就診人數等意外減少及自殺死亡人數增加有關,不過抗抑鬱藥與自殺風險增加的直接因果關係尚未證實。

Promises Healthcare 高級顧問精神科醫生 Rajesh Jacob 博士表示,抗抑鬱藥與自殺風險增加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尚未得到證實。來源:CNA
3. 應對與思考
面對抗抑鬱藥使用中的種種情況,新加坡醫生們倡導個性化、整體性治療方案。
不同患者對治療方式有不同傾向,如有的患者因擔心副作用和依賴性只願接受心理治療,有的患者則因症狀嚴重需開具抗抑鬱藥。
DTAP 診所的黃醫生認為,藥物有助於穩定症狀,心理治療解決根本原因、應對機制和情緒恢復能力,兩者結合對許多人是理想選擇。
由專業人員指導的個性化治療計劃可確保為每位患者提供最有效和最合適的護理。
同時,跨境購買抗抑鬱藥現象也需警惕,CNA TODAY 和 Talking Point 走訪發現,在馬來西亞新山可輕易買到多種 SSRI 藥物且價格約為新加坡一半,但無官方處方購買存在風險,如錯誤診斷、不當服用可導致過度依賴或濫用,威脅身心健康,醫生強調即使購買曾開過的藥,「個體化劑量滴定」 也至關重要。

位於羅伯遜徑的 DTAP 診所的全科醫生 Grace Huang 博士不建議在沒有官方處方的情況下購買抗抑鬱藥。來源:CNA
參考資料:
1.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today/ground-up/more-singaporeans-have-been-prescribed-antidepressants-recent-years-should-we-be-concerned-4771411,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