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新加坡,住在新加坡,玩在新加坡,真心很爽,不过我想回国了

2019年06月02日   •   2万次阅读

囊中羞涩,再加上种种原因,我们没去体验那种光怪陆离、让人沉醉的夜生活,只是习惯性地选个地方坐下来喝喝啤酒、聊聊天。新加坡的消费水确实有点高,甚至啤酒比红酒还贵,一餐下来,没一千几百的搞不掂。

这种消费,国内一般的工薪阶层有点承担不起(北上广的白领另当别论)。让我们早点回国吧,再延迟几天,恐怕就得在这当劳工赚路费回去了。

说完了林林总总的“吃”,咱们了解一下新加坡的“住”(不说酒店住宿,是说别人的房子)。按照1964年推出的“居者有其屋”组屋计划,新加坡政府成立专门的法定机构,对占住户80%的中低收入者,统一供应组屋,并实行严格的限房价、限户型政策,保证大多数居民买得起组屋。

85%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组屋”,其中,93%的居民拥有其房屋的产权,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价租赁;另外15%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场上购买的高档商品房。这样说来,大多数的新加坡国民,没必要为了房子花掉半生的积蓄,把一家人的生活绑死在高房价上,让他们有更多的钱去改善各方面的福利。PS:让我们早点回国吧,我们还要省吃俭用去供房供车。

新加坡政府建造的组屋,楼不高,最多十多层,一律不建阳台(因为早期建的组屋阳台全被业主改装成房间,后来干脆就不建阳台了,多做一个房间),晾衣服被子全挂在窗户的铁架子上。

而一层架空层多为开放,没有围墙围合,道路的绿地悄然延伸到家门口,无论是新楼还是旧楼均以色彩来区分。来到这里的异乡人不仅要记住你所在的地址,还要记住所在的建筑色彩特点,要不很易在组屋区里迷失方向。

组屋的规划很人性,组屋间通过连廊连接,再通过连廊与公交候车亭相连,公交网络又与地铁网络相连,遍布的地铁网络又连着人行天桥,连着地下通道,连着各大购物商场。尽管新加坡天天下雨,但是你不可不必带着雨伞,因为各个建筑间皆有走廊相连,遮阴挡雨皆可。

整个城市,地上地下枝叶相连,道路纵横交错,购成综合的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的城市网络。虽然在新加坡生活非常惬意,但是还是让我们早点回去吧,我们还要努力加班,小鬼的奶粉、尿不湿早都告急了。

上一页
2/2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