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新加坡,住在新加坡,玩在新加坡,真心很爽,不過我想回國了

2019年06月02日   •   2萬次閱讀

囊中羞澀,再加上種種原因,我們沒去體驗那種光怪陸離、讓人沉醉的夜生活,只是習慣性地選個地方坐下來喝喝啤酒、聊聊天。新加坡的消費水確實有點高,甚至啤酒比紅酒還貴,一餐下來,沒一千幾百的搞不掂。

這種消費,國內一般的工薪階層有點承擔不起(北上廣的白領另當別論)。讓我們早點回國吧,再延遲幾天,恐怕就得在這當勞工賺路費回去了。

說完了林林總總的「吃」,咱們了解一下新加坡的「住」(不說酒店住宿,是說別人的房子)。按照1964年推出的「居者有其屋」組屋計劃,新加坡政府成立專門的法定機構,對占住戶80%的中低收入者,統一供應組屋,並實行嚴格的限房價、限戶型政策,保證大多數居民買得起組屋。

85%的新加坡公民住進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組屋」,其中,93%的居民擁有其房屋的產權,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價租賃;另外15%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場上購買的高檔商品房。這樣說來,大多數的新加坡國民,沒必要為了房子花掉半生的積蓄,把一家人的生活綁死在高房價上,讓他們有更多的錢去改善各方面的福利。PS:讓我們早點回國吧,我們還要省吃儉用去供房供車。

新加坡政府建造的組屋,樓不高,最多十多層,一律不建陽台(因為早期建的組屋陽台全被業主改裝成房間,後來乾脆就不建陽台了,多做一個房間),晾衣服被子全掛在窗戶的鐵架子上。

而一層架空層多為開放,沒有圍牆圍合,道路的綠地悄然延伸到家門口,無論是新樓還是舊樓均以色彩來區分。來到這裡的異鄉人不僅要記住你所在的地址,還要記住所在的建築色彩特點,要不很易在組屋區里迷失方向。

組屋的規劃很人性,組屋間通過連廊連接,再通過連廊與公交候車亭相連,公交網絡又與地鐵網絡相連,遍布的地鐵網絡又連著人行天橋,連著地下通道,連著各大購物商場。儘管新加坡天天下雨,但是你不可不必帶著雨傘,因為各個建築間皆有走廊相連,遮陰擋雨皆可。

整個城市,地上地下枝葉相連,道路縱橫交錯,購成綜合的生活、工作、購物、娛樂休閒的城市網絡。雖然在新加坡生活非常愜意,但是還是讓我們早點回去吧,我們還要努力加班,小鬼的奶粉、尿不濕早都告急了。

上一頁
2/2

555